-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摘 要
摘 要
桑椹在成熟过程中易被病原菌侵染致病,其中桑椹菌核病的发生频率最高,此外,
也有桑椹果腐病的发生,对我国果桑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在 2017 年 5 月进行
的桑椹病害调查中, 我们发现陕西杨凌农业综合试验示范站桑园有桑椹果腐病的出现,
感染桑椹呈现白色,或者出现枯黄、萎蔫的症状。
本研究对桑椹果腐病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明确了桑椹果腐病的致病菌种类,
根据柯赫氏法则对其致病性进行检测,并研究了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随后,筛选出
对病原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生防芽孢杆菌,以期为探寻桑椹果腐病的发病原因和规
律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桑椹果腐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新的方法。本文的主要
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1、使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桑椹果腐病病果中分离得到一株真菌菌株,在 PDA
培养基上菌落呈圆形,可产生白色气生菌丝和紫色色素。根据显微观察结果,大型分
生孢子较少,呈纺锤型或镰刀型,稍弯曲,向两端逐渐变尖,具有 2~5 个隔膜,大小
15.4–40.7×1.4–3.1 μm (n=25) 。小型分生孢子较多,一端尖细、一端钝圆,大小 3.3–
9.5×2.0–3.8 μm (n=25) ,无隔膜或有 1 个隔膜。通过菌落形态和分生孢子形态观察,初
步认为其为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 。利用真菌 EF-1a 和 ITS 基因通用引物
对 DNA 进行 PCR 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从样品中分离得到的
菌株是层出镰刀菌。
2 、采用菌饼接种法对该菌株的致病性进行检测,发现层出镰刀菌对桑叶和桑椹均
具有较强的感染能力。实验室活体叶片接种结果表明,接种叶片边缘出现黑色或黄色
病斑,并伴有白色霉层的形成。随着时间的增加,白色霉层增多,同时这些病斑的颜
色加深,面积增大,并从边缘向中间扩展。接种 10 天后病斑面积扩大至 40%-70%,
部分病叶腐烂脱落。田间桑椹接种结果表明,接种桑椹发病率为 100%,桑椹整个或部
分面积由红色变为白色,同时周围未被接种的桑椹也被感染发病。七天后,染病的白
色桑果变为暗黄色,果柄部位也发生枯黄。十天后,染病桑果周围的叶片也出现枯黄,
萎蔫的症状。根据柯赫氏法则,对接种发病的桑椹及桑叶进行菌株再分离,经过形态
观察与分子鉴定确定再分离菌株与原接种菌株相同,实验结果表明层出镰刀菌是桑椹
果腐病的致病菌。
3、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获得的层出镰刀菌 Z4 ,其最适生长温度为 28 ℃,
最适 pH 值为 7 。在不同的供试碳源中,以麦芽糖最好,对蔗糖利用效果最差。在不同
的供试氮源中,硝酸钾为最适氮源,但对硝酸氨和牛肉膏的利用效果最差。
I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以分离获得的桑椹果腐病致病菌层出镰刀菌 Z4 和实验室购买的桑椹菌核病致
病菌桑实杯盘菌为指示菌,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从桑椹果腐病病果中筛选出了 4 株对
两种致病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生防菌株,实验结果表明,4 株生防菌株对层出镰刀菌
Z4 的抑菌率为 47.78 %-56.65 %,对桑实杯盘菌的抑菌率为 84.02 %-90.10 %。通过
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获得的 4 株生防菌株均属芽孢杆菌属。
关键词 桑椹;果腐病;层出镰刀菌;致病性检测;生防芽孢杆菌
II
目 录
目 录
摘 要I
ABSTRACT III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1.1 桑椹病害概述 1
1.2 层出镰刀菌研究进展 1
1.2.1 层出镰刀菌的生物学特性 1
1.2.2 层出镰刀菌的寄主范围及引起病害 1
1.3 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2
1.3.1 植物真菌病害的防治方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中药复方制剂对番泻叶致泻模型犬的止泻作用研究.pdf
- 不同产地艾叶主要成分比较研究.pdf
- circRNA PRIM2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生物学功能及炎性应答的影响.pdf
- Top-k图中介度增量式计算方法研究.pdf
- ssc-miR-155靶向Hsd17b3基因调控睾丸间质细胞功能.pdf
- PP1A通过降低ROS水平抑制小鼠脂肪细胞焦亡的作用机制.pdf
- Pdx1、Ngn3、Sox9、Pax4和Nkx2.2不同组合重编程犬ADSCs成为IPCs的研究.pdf
- NENF基因对牛前体脂肪细胞和成肌细胞分化的作用研究.pdf
- mTOR_STAT1_PRMT1信号轴调控肝细胞线粒体数量的机制研究.pdf
- Msx1在激素调控山羊子宫内膜上皮细胞重塑中的作用研究.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