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选择“社会主义”何以成为群众的集体意向性.docxVIP

建国初期选择“社会主义”何以成为群众的集体意向性.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建国初期选择“社会主义”何以成为群众的集体意向性 【摘 要】 集体意向性表达的是一个社会群体所具有的共同心理状态,即集体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倾向。从集体意向性角度研读建国初期的国内国际的大趋势,分析当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何以可能以及如何可能成为群众集体意向性,对我们进一步领会“四个选择”的必然性,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集体意向性;社会主义;群众;选择 意向性是现象学的一个关键词项。现象学的观点认为,“我们实行的每个意识行为,我们拥有的每一个经验,都是意向性的:它在本质上是‘关于某事物或别的事物的意识’,或者说是‘关于某事物或别的事物的经验’”。而集体意向性则是指一个社会群体共同的心理状态,它指一种共同的价值诉求,包括社会群体所表现出来的“集体赞成、认同、接受、服从或集体否定、拒绝、排斥、反抗等态度、信念、心理倾向以及社会群体的集体利益诉求、政治意愿和集体的社会实践行为等。”因此,考查建国初期“选择社会主义”何以成为群众集体意向性,也就是考查群众是否可能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即接受、支持、拥护社会主义,并付诸集体的实践行为——配合、参与社会主义建设。 一、“社会主义”何以可能成为群众集体意向性 我国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基础上取得的,由于中国没有得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那么中国能不能跨越资本主义这个“卡夫丁峡谷”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呢?群众能否选择社会主义主要就是基于社会主义这个道路能否给他们带来利益。这里面包含两层含义:其一,社会主义道路是否能代表他们的利益;其二社会主义能否有能力实现他们的利益。历史已经证明了社会主义最终成为了建国初期的群众的集体意向性: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主导。从近代历史演变来看,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中国,哪一种政治势力能够领导人民赢得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它就能够取得引导中国走何种道路的主导权。晚清时康有为、梁启超等发动的戊戌变法运动有可能引导中国走向资本主义社会,但是戊戌维新未能成功。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以及民国初年由同盟会改组的中国国民党,是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有可能通过推翻清政府把中国引导到资本主义社会,但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软弱,辛亥革命后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被袁世凯窃夺了。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国家分裂,人民涂炭。五四运动后,国家情势发生很大变化,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在中国迅速传播开来。1921年,中国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逐渐主导了中国革命的方向。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的前进方向有着清楚阐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了走向社会主义,第一步是实行新民主主义,第二步才是社会主义。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后根据地和解放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一向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相号召,鼓舞着广大人民。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悍然发动以消灭中国共产党为目的的内战,结果在内战中彻底失败。这个结局,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真正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主导力量,决定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从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史发展来看,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就有大同思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不仅是儒家的追求,也是普通百姓的追求。大同理想较易与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在这方面,孙中山的思想是一个典型。在三民主义中,被孙中山最看重的是民生主义。所谓民生主义,孙中山用的英文词就是socialism。这个英文词通常被翻译成社会主义,孙中山以为翻译成民生主义更好。有时候,孙中山直接用社会主义来说明他的民生主义主张。1912年,孙中山曾提出把中国建设成为理想的社会主义国家,希望做到“我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实际上,孙中山所要建立的不是没有资本家的社会,而是不要大资本家的资本主义社会。但孙中山又强调,他的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好朋友。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演讲时强调指出:“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 “三民主义之中的民生主义,大目的就是要众人能够共产”。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人民中是有影响的。这也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历史选择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 第三,广大人民群众热切向往。近代以降,中国广大民众不甘于长期遭受欺凌和压迫,为了能积极改善中国积弱积贫的现状,改善劳苦大众的贫困生活处境,中国的民众都表现出了强烈的愿望。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民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做

文档评论(0)

w132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