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浅述历代书法家的风格及流派.docx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述历代书法家的风格及流派 书法主要分为五大类:篆书、隶书、草书、正楷和行书。 篆书:是汉魏以前通行的字体,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 隶书。” 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是李阳冰,墨迹已经失传,现在仅存一些石刻和拓本。传世卷轴上有代表性的书法家小篆墨迹,最早的有北宋初期张伯益的真迹。以后比较知名的有元代的赵孟頫、吾秋衍,明代的李东阳、徐霖,清代的孙星衍、洪亮吉等人,尽是一脉相承;用笔中锋圆稳,不见锋芒,后人称之为玉筋篆、或铁线篆。明代宣德年间有程南云为首的等人用粗肥之笔写小篆;万历年间的赵宦光则以草书的笔法入篆,清代乾隆、嘉庆以来,邓石如,赵之谦更以侧笔露峰显示出来了一些标新立异的新形势新格调。 隶书:又称佐书,徒隶。它解放了严谨的篆书体势如“八”字之分散,故又称散隶。是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瑰丽的珍宝之一,源远流长,贯穿古今,是我国有文书以来的第二大书体,直贯秦、汉、魏、晋六朝,代篆书而盛行于世。书体结构整齐,笔法富有变化,庄重大方,字体方圆并用,逆锋、回锋兼施,行笔中锋偏锋同在,其典型笔法,时有波势,用挑法,故有蚕头凤尾之称。 秦代隶书的发端,是一种半篆半隶的样式。至汉代,发展成长方形的带小篆书体格而又有燕尾“波势”的字形,以后逐渐变为完全方形或扁方形字体。到汉晋时期,隶体已经成型。晋唐以来,在书写形式风格上 有较大变化。 初唐时期,史惟则,韩择木,蔡有林、李潮合称唐隶四大家。唐代隶书在艺术风格上有的用笔肥润,且较多转侧而露锋芒。盛唐时期,徐浩的隶书风格又变为瘦劲光滑,直到宋、元、明以来他的隶书风格影响较大,明末有黄道周等人以行草笔法入隶,别开生面。清朝康熙、乾隆时期风格上还有继承的倾向。在这时期之后出现了黄易、伊秉绶、邓石如、赵之谦、等人,又追学两汉碑版,风貌深厚朴质,越出了宋元以来的规范。在此同时金农以极扁方笔写隶书,自称‘漆体,郑板桥多参正体,自命名为“六分半书”,独创一格,独领风骚。 草书:汉字的一种书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始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汉代古草字体个个独立,,大约到东晋,经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等人进一步改造 ,终于形成了一、二字相连结,流行于今。备受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东晋时期,因行书流行和草书的自然结合,形成一种行草书体。 隋至初唐的草书,主要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派为主流,号称二王体。盛中唐,张旭是狂草的开山祖,故有“草圣”之称。后来的和尚怀素亦是狂草大家。狂草比今草更加简便快速,且笔势更加连绵回绕,活泼飞舞,奔腾放纵,大有驰骋不羁,一泻千里之势。古人谓其形体“或敛束而相抱,或婆娑而四垂,或攒翥而整齐,或上下而参差,或阴岭而高举,或落择而自披。”真是“众巧而百态,无尽不奇”。晚唐至北宋初,有些人在张旭、怀素的基础上变出奇险狂怪的一种新书风。五代的杨凝式草书,其特点紧、劲、奇、险,别具一格。北宋初期苏舜钦、中期黄庭坚等人草法狂纵,无怪俗态。宋人多善行书,草书没有得到发展。元代赵孟頫、邓文原等人,有提倡古草。至明代狂纵的草书又大流行起来,以祝允明、、徐谓、傅山、张骏等人为代表。晚期又兴起一种参照古草的古今合璧的草书。代表者有黄道周、倪元璐等人。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始于东汉。其特点是:形体方正,作楷模,故名。宋宣和书谱:“汉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书”认为楷书是由古隶演变而成的。据传:“孔子墓上,子贡植的一株楷树,枝干挺直而不屈曲。”楷书本笔画简爽,必须如楷树之枝干也。 隋唐时期僧法极、虞世南等人的书体大都比较圆润平稳,形成了一个系统。欧阳询书风方劲,风格险峻;褚遂良以秀美见称。中唐颜真卿一变古法,自成一种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的“颜体”。对后世影响巨大。柳公权略变颜体,字体遒劲有力,具有刚直不阿之感,后世人以颜柳并称。五代、两宋,楷书没多大的变化和发展,甚至有和行书融合一体的倾向。宋末元初,赵孟坚、赵孟頫兄弟等人仍以二王为宗,后来赵孟頫他一变宋代正、行融合的趋势,产生较大影响,自成一家。明代董其昌从颜体上窥晋唐遗韵,创造出别有生拙秀媚之风格的书体。清代,傅山、王铎、钱沣、何绍基等专学颜体,邓石如、赵之谦等改学南北朝碑志体,化故为新,另辟蹊径。 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正楷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出现东汉末,盛行于西晋以后

文档评论(0)

wh458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