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笔记10.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膀胱病,小便闭”。 2、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有 淋病”和小便不利”的记载:五苓散、猪苓汤、蒲灰散或滑 石白鱼散等。 3、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载有导尿术治小便不通的方法,这是世界上最早关于导尿术的 记载。 4、 朱丹溪运用探吐法”来治疗小便不通。 5、 明以后,从张景岳开始将淋、癃分开,成为独立的疾病。他将癃闭分为四型。强调气化 的重要性。 6、 李用粹分为五型四法: 称滋肾涤热为正治, 清金润燥为隔二之治,燥脾健胃为隔三之治。 三、 病因病机: 1病位在膀胱与肾,基本病理变化为膀胱气化失调。 2、 病理因素:湿热、热毒、气滞及痰瘀 3、 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 4、 病理转化: 四、 鉴别诊断及转化 五、 辨证论治: (一) 辨证要点: (二) 治疗原则: 1原则: 腑以通为用”,以通利为主。 2、方法:实证--清湿热,散瘀结,利气机;虚证 --补脾肾,助气化。 (三) 分型论治: 1膀胱湿热证:八正散;兼心烦,口舌生疮,合导赤散;湿热久恋下焦,肾阴灼伤,用滋 肾通关丸;湿热蕴结三焦,用黄连温胆汤 2、 肺热壅盛证:清肺饮;兼尿赤灼热,小腹胀满,合八正散 3、 肝郁气滞证:沉香散;肝郁气滞,合六磨汤 4、 浊瘀阻塞证:代抵当丸 5、 脾气不升证: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气虚及阴,脾阴不足,参苓白术散;脾虚及肾,济 生肾气丸 6、 肾阳衰惫证:济生肾气丸;精血俱亏,病及督脉,香茸丸;肾阳衰惫,千金温脾汤合吴 茱萸汤 36/51 附:关格 一、 定义:关格是以脾肾虚衰,气化不利,浊邪壅塞三焦,而致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的临床 危重病证。小便不通谓之关,呕吐时作称之格。 二、 源流: 三、 病因病机:脾肾衰惫,气化不利,湿浊毒邪内蕴三焦。 四:鉴别诊断: 五、辨证论治: (一) 辨证要点: (二) 治疗原则:攻补兼施,标本兼顾 (三) 分型论治: 1脾肾阳虚,湿浊内蕴证:湿脾汤合吴茱萸汤;水气凌心,用己椒苈黄丸;尿少或小便不 通,合滋痛通关丸 2、肝肾阴虚,肝风内动证:杞菊地黄合羚角钩藤汤 3、肾气衰微,邪陷心包证:参附汤合苏合香丸;继用涤痰汤;若狂躁痉厥,可服紫雪丹; 若心阳欲脱,可用参附龙牡汤;此外,还可用灌肠法 第四节阳痿 第五节遗精 一、辨证论治 (一) 辨证要点:有梦在心,无梦在肾 (二) 治疗原则:实证以清泄为主,虚证以补益为要 (三) 分型论治: 1君相火旺证:黄连清心饮合三才封髓丹;心肾不交,火灼心阴,天王补心丹加石菖蒲、 莲子心;阴虚火旺,知柏地黄丸,或用大补阴丸;心神不宁或心悸易惊,安神定志丸 2、 湿热下注证:程氏萆薢分清饮;湿热下注肝经,龙胆泻肝汤;兼见胸腹脘闷,头晕肢困, 苍术二陈汤加黄柏、升麻、柴胡 3、 劳伤心脾证:妙香散;中气下陷,补中益气汤;心脾血虚,归脾汤 37/51 4、 肾气不固证:金锁固精丸 第六节气血津液病证 第一节郁证 一、 定义:郁证是由于情志不畅、气机郁滞所导致的病证,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 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二、 病因病机: 1、 病位主要在肝,涉及心、脾、肾。 2、 病理要点是肝气郁滞,疏泄情志的功能失常。 3、 病理因素有气、血、痰、火、湿、食。 4、 病理性质分虚实两类:初起多实,以气血痰火湿食的阻滞为主;日久多虚或虚中夹实; 长期迁延不愈可以转为虚劳。 三、 辨证论治: (一) 辨证要点: (二) 治疗原则:疏通气机 (三) 分型论治: (1) 实证: 1、 肝气郁结证:柴胡疏肝散 2、 气郁化火证:丹栀消遥散 3、 痰气郁结证:半夏厚朴汤;痰热可用温胆汤 (2) 虚证 1、 心神失养证:甘麦大枣汤 2、 心脾两虚证:归脾汤 3、 心肾阴虚证: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 第二节血证 一、 定义:凡由多种原因引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 导致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 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 二、 源流: 38/51 1、早在《内经》即对血的生理及病理有较深人的认识。 《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 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 ”。 2、 《金匮要略》对吐血、衄血、便血的辨证论治作了具体论述。并最早记载了泻心场、柏叶 汤、黄土汤等治疗吐血、便血的方剂,沿用至今。提出了 衄家不可发汗”的明训。 3、 《诸病源候论》称血病。 4、 《备急千金要方》用的犀角地黄场治疗血证。 5、 《济生方》对于失血的病机,则强调热盛迫血妄行为主。 6、 朱丹溪对阴虚导致的出血有新的见解。 7、 《医学正传》首先将各种出血病证归纳在统称为 血证” 8、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吐血》提出了著名的治吐血三要法,强调了行血、补肝、降气在治 疗吐血中的重要作用。 9、 《景岳全书》将引起出

文档评论(0)

kunpeng124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