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善”文化理念课题研究资料(精选二篇).doc

学校“善”文化理念课题研究资料(精选二篇).doc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校“善”文化理念课题研究资料(精选二篇) 基于“善”文化理念的高中特色校本课程研究结题报告(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浙江省高中新课程改革,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弹性、选择性、包容性和开放性,如何基于学校历史传统、地方文化、办学理念、发展愿景和规划等,开发既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又兼具学校特色的课程,这一直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价值追求。 1.社会背景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课程体系一直处于高度统一的状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这种整齐划一的国家课程满足不了社会经济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满足不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也不能完全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特色。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学校工作的主旋律。学校文化、办学特色、课程改革是主旋律下的三大课题,是新历史起点上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体现。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条件拓展课程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是当前社会对高中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提高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2.课改背景 2012年,《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出台,并要求2012年秋在全省普通高中全面实施。新课程对高中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进行了重新解读、定义和规划。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确立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构建富有时代精神、体现多元开放、充满生机活力、多层次、可选择的学校课程体系,将有力地推动育人模式的转变,扩大学校教育、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实现学生全面且有个性的发展。在国家和省确定的高中课程结构中,学校应致力于统筹规划、拓展整合各种必要的资源,确保新课程下学生的各种选择自由,结合学校实际建设新课程体系,深化学校特色创建,努力创设师生成长成材的平台。只有这样,高中新课程改革才能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高水平的差异发展才能实现。 3.学校背景 瑞安市第十中学是浙江省A级普高和温州市首批重点中学,2005年1月,晋升为浙江省三级重点中学,2008年,被评为温州市一类普通高中学校。2014年成为浙江省首批二级特色示范学校。学校一直坚持“以人为本、发展强校”的办学思路,秉承“善”的育人理念,培养有德行、有智慧、有自信、有活力的“四有”学生,树立了“业务实、发展快、质量高、效益好”的办学声誉,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全面实施的浙江省高中新课程改革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机遇、挑战并存的时代背景中,梳理学校的发展基础、办学优势劣势,明确学校学校的发展方向,这是新时期学校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运用SWOT分析技术,在赢得师生广泛认同之后,学校明确了三年研究目标:基于“善”的理念,开发具有我校特色的课程,通过建设基于学校文化、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凸显学校特色,培养教师开发、开设课程的能力,培养个性化发展的学生,整体推进学校走上新台阶,在新的改革浪潮中走出自己的特色。“基于‘善’文化理念的高中特色校本课程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作为学校发展的引领性课题而确立下来的。 (二)课题的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课题通过课程设置策略将社会发展要求和学校文化理念全面融合,采取“理念引领,全员卷入,监测跟进”的管理机制,运用校本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建设等策略,集中优势资源,开辟优势课程群,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内在功能,使学校课程建设呈现出亮点纷呈、活泼生动的局面;不同课程群的设置,为课程研究者、学校管理者提供了另一种参考的视角。 2.实践意义 通过研究,学校已初步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课程建设体系,开发出具有瑞安十中特色的“善”课程系列,初步培育出了学校特色,增强了学校办学的软实力和正能量,通过对“善”的多元化阐释和课程融入,尝试回答了价值多元化背景下高中教育之价值引导的必要性与可能性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20世纪后期,西方国家的部分学者开始反思国家课程的角色与功能阈限问题,并初步提出了以其他课程形态来弥补国家课程不足的构想。1973年7月,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菲吕马克(Furumark)和麦克米伦(MacMillan)最先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概念,引起了教育学者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纷纷幵始对校本课程开发作出不同角度的研究。英国著名课程论家斯基尔贝克是校本课程较早、较系统研究的学者之一。他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由学校教育人员进行对学生学习方案的规划、设计、实施及评价。沃尔顿将校本课程幵发界定为教材的选择、改编或者新编。美国著名学者埃格尔斯顿认为校本课程幵发是一种过程,—种学校利用相关资源,通过合作、讨论、计划、试验及评价来幵发适合学生需求课程的过程。基于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不同理解,国外学者也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不同模式,如需求主导模式、条件主导模式、目标主导模式等。

文档评论(0)

小云朵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