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而后工》说的心理学内涵.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苦心危虑而极于精思——“穷而后工”说的心理学内涵 “ 而后工” 是宋代欧阳修提出来的。 欧阳修的朋友梅圣 才 横溢, 抱 不凡,却仕途失意,一生坎坷。 而寄情山水,借景抒情,成 一代著名 人。欧阳修有感于此,在《梅圣 集序》中写道: “予 世 人少达而多 。夫 然哉?盖世所 者, 多出于古 人之辞也。 凡士之 其所有, 而不得施于世 者,多喜自放于山 水涯,外 虫 草木 云 之状 ,往往探其奇怪;内有 思感 之郁 ,其 于怨刺,以道 臣寡 之所 ,而写人情之 言,盖愈 愈工。然 非 之能 人,殆 而后工也。 ”在《薛 公文集序》中也写道: “至于失志之人, 居 ,苦心危 ,而极于精思,与其所感激 ,惟无所 施于世者,皆一寓于文辞。故曰: 者之言易工也。 ”欧阳修的“ 而后工” 与司 迁的“ 著 ” 、 愈的“不平 ” 一脉相承。司 迁遭到残酷 的迫害,在苦 中他 著 立 ,并从自身的遭 中体会到《 》 、《离 》等大抵是古人“ 之所 作” ,“皆意有所郁 ,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任少卿 》)。 愈有感于孟郊年近六旬 在人溧阳尉 种小官一事,一方面同情其遭遇, 一方面又 种人生的坎坷不平会 他 来 意情 , 于是在 序中展开了“不平 ”的 : “大凡物不得其平 ,??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 。 ”“ 其身,思愁其心 ,而使自 其不幸也。 ”(《送孟 野序》)他 :“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 愉之辞 工,而 苦之言易好也。 ”(《 潭唱和 序》)在古代 学中,与“ 著 ” 、“不平 ” 、“ 而后工” 相似的 述 很多。由此不 看出,“ 而后工” 是 古代 学中一个重要命 的 ,今天我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考察它的内涵,无疑是有意 的。 “ 而后工”的“ ”,不是指“ ”,它与“达”相 ,是指 人坎坷的生活遭 ,以及与此遭 相 系的人生的痛苦、 焦 等情感体 。 所以欧阳修所 的“ ”,用 代心理学的 来 ,就是人的缺失和缺失性体 。人的体 有两种,一种是丰富性体 ,即由于事 的成功、 的温暖、生活的美 以及潜 能的充分 等所引起的愉快、 足的情感体 ; 一种是缺失性体 , 即由于事 的失 、 的失落、生活的不幸以及潜能的无法 等所引起的痛苦、 焦 的情感体 。欧阳修 “ 而后工” ,而没有 “达而后工” ,就是 人的缺失 1 性体验比丰富性体验更为重要。这也就是说,并非“诗人少达而多穷” ,也“非诗之能穷人”,诗人之“穷”,诗人的这种缺失性体验,乃是诗人独特的一种生存和生活方式。 众所周知,人的需要是永远不会得到完全满足的。 一种需要得到了满足,另一种新的需要由提出来,并要求得到满足,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需要本身, 满足需要活动和已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样人的需要无穷无尽, 而人就永远处于缺失之中,痛苦与焦虑一类缺失性体验就永远伴随着人生。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年忧”(无名氏),“人生几何时, 怀忧终年岁”(蔡琰),“人海阔,无日不风波”(姚燧),这些诗句就道出了人生的这种状态和生存生活方式。我们不必把人的缺失和痛苦、焦虑、忧伤完全看成是消极的。诚然,缺失、痛苦、焦虑、忧伤等 也许是人生的苦难或灾难, 它折磨人、摧残人,是不待言的。 但一定程度的缺失、痛苦、焦虑、忧伤,对人来说也许是不可缺少的。就像没有大气的压力,我们的 身体就要爆炸,没有装压舱物的航船在大风大浪中就要翻覆, 人若是一切都美满、得意、顺利,没有丝毫的艰难、 困苦和不幸,生命就可能因无限膨胀而走向灭亡。感情深笃、精神最为敏感的诗人, 最深刻细微地体验到这一切, 甚至把这种缺失视为独特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看来,司马迁大谈“发愤著书” ,韩愈大讲“不平则鸣”,欧阳修提出“穷而后工”,首先是指明了诗人的一种生存和生活方式。李白、杜甫这些大诗人为什么东奔西跑、 浪迹天涯而不知疲倦?为什么目睹那么多的忧伤、痛苦、焦虑、不安而不改初衷?乃是出于真正诗人对“穷”这种生存和生活方式深刻的选择。 那么,为什么诗人要自觉不自觉地选择这种忧患伴随终生的 “穷”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呢?为什么“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为什么“愈穷则愈工”? 首先,“穷”是诗歌创作的发动力。“穷”作为诗人遭受的内部和外部的挫折,使他的缺失性体验达到某种极限, 这样就必然导致他的心理能量蓄积到饱和的状态,而产生心理失衡或严重失衡。 如何释放饱和的心理能量, 以恢复心理平衡呢?这有多种多样的途径, 而诗歌创作作为一种审美创造活动, 就是释放、宣泄人的被压抑的心理能量, 降低紧张水平, 恢复人的

文档评论(0)

182****889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