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 (BVDV) 概况 牛病毒性腹泻由BVDV引起的一种牛、羊多以隐性感染和慢性病例为主的传染病,其特征为黏膜发炎、糜烂、坏死和腹泻。发病率与死亡率变动很大。 BVDV感染能够引起广泛的临床症状,包括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持续感染与免疫耐受、繁殖障碍(流产、胎儿畸形)、血小板减少与出血综合征等 。 概况 1946 年,Olafson首次在美国纽约牛群以消化道溃疡和下痢为特征的病牛中发现本病,1953年,在衣阿华州牛群又发现类似的疾病,以口腔溃疡和出血性肠炎为特征,称为黏膜病。病原学研究表明,牛病毒性腹泻和黏膜病是由同一种病毒引起。1971年,美国兽医协会统一将牛病毒性腹泻和黏膜病命名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目前,本病毒广泛分布于世界大多数养牛国家。自1980年李佑民首先证明我国也有本病存在。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己存在于我国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给养牛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一 病原学 1991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将BVDV与HCV和BDV (Border Disease Virus) 归类于黄病毒科(Flaviridae)瘟病毒属(pestivirus)。 成熟的BVDV病毒粒子为直径50~80 nm的具囊膜的球形颗粒,其内含直径约30 nm的电子致密内核,囊膜表面有10~12 nm的环形亚单位。 BVDV分型 根据不同的分型标准,BVDV有一种血清型、两种生物型和两种基因型。 BVDV虽然仅有一种血清型,但是各毒株之间存在抗原多样性。 2种生物型 根BVDV可分为呈致细胞病变(CP)和非致细胞病变(NCP)2种生物型。NCP-BVDV可转化为CP-BVDV。 生物型的差异在粘膜病(MD)致病机制方面起关键作用。 2种基因型 2000年,Heinz等依据致病性、抗原性及基因序列的差异,将BVDV分成,BVDV-Ι和BVDV- П 根据BVDV基因组5′-UTR、Npro和E2区编码序列将BVDV-1分为11个基因亚型(1 a~1 k)。 根据BVDV-2型5′-UTR二级结构差异可将BVDV-2划分为4个基因亚型(2 a~2 d)。 BVDV、BDV、HCV BVDV与属内的HCV存在抗原相关性,能发生交叉感染。基因测序证实,三种病毒基因有很高的同源性。 BVDV与HCV在核苷酸序列上约66%同源性,氨基酸约85%同源性。 BVDV的一些毒株接种于猪可以产生抗BVDV的抗体,被接种猪可以抵抗猪瘟病毒的攻击。 培养特性及抵抗力 病毒能在胎牛肾、睾丸、肺、皮肤、肌肉、鼻甲、气管等细胞以及胎羊睾丸细胞、猪肾细胞中培养增殖,也可适应于胎牛肾传代细胞。 BVDV对外界的抵抗力不强,对乙醚、氯仿、胰酶等敏感,pH3.0以下或56℃很快被灭活,对一般消毒药敏感,但在冻干状态下可存活多年,血液和组织中的病毒在-70℃可存活多年。 致病机制 持续感染与免疫耐受:持续感染(Persistent infection,PI)是BVDV感染动物的一种重要的临床类型,也是BVDV在自然环境中维持存在的一种形式。 主要由于妊娠母畜在怀孕早期(约妊娠150d)通过子宫内感染ncp型BVDV而引起,此时胎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不能识别外来的ncp型BVDV,这种胎儿出生后呈现持续性感染,体内缺乏抗BVDV的抗体,处于免疫耐受状态,但这种持续性感染动物的免疫耐受是高度特异的,当再次感染抗原性不同的BVDV可产生免疫应答。 分子机制 黏膜病(Mucosal disease,MD)是BVDV感染引起的一种最严重的临床类型,发病率低,死亡率高。 由PI牛再次感染与其具有同一抗原性的cp型BVDV毒株所致。即引发持续感染的ncp型BVDV毒株的NS2-3基因发生突变,产生了具有相同抗原性的cp型BVDV毒株,基因突变毒株的自家感染,导致了具有相同抗原性ncp病毒株和cp病毒株汇聚在一起,进而引发黏膜病。这种突变有可能在垂直感染犊牛出生后即可发生,也可能到了6岁体内持续感染的ncp病毒株还没有发生突变,也没有异常的临床表现,甚至又产下了垂直感染的子代。PI牛感染抗原性不同的cp型BVDV能够被机体识别,并产生抗异源病毒的抗体,导致某些持续性感染的动物体内存在抗体。 分子机制 繁殖障碍:BVDV是引起牛繁殖障碍的一种重要病原。母牛在受精,以及胚胎发育的早期到中期感染BVDV可引起不孕、胚胎死亡、木乃伊胎、弱胎、畸形胎或死产。可能由于BVDV导致卵母细胞的质量下降和性腺类固醇生成机制受到破坏,导致血浆中雌二醇、黄体酮等激素紊乱所致。 分子机制 免疫抑制:免疫抑制是BVDV急性感染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通过改变嗜中性粒细胞的功能,降低外周淋巴细胞对各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