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卓越越计划”的应用型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探究.doc

基于“卓越越计划”的应用型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探究.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 PAGE 页 基于“卓越计划”应用型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模式剖析   一 引言   “卓越计划”是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通过高校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标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扩大对外开放,着力提升学生工程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教育改革新尝试[1]。   济南大学泉城学院强调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在10多年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培养“为人朴实、工作踏实、基础扎实、创新实践能力强”工程教育办学特色。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于2019年被批准为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二 “卓越计划”特点及实施方式   人才培养特色是一所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在人才培养方面所独有、优于其他院校、为社会所认可优良特性,是该校人才培养质量高低一个主要标准[2]。济南大学泉城学院是一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本科院校,地处山东省蓬莱市,位置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为重要制造业基地与港口城市。学院秉承高校服务社会宗旨,通过卓越工程师培养,服务于地方。政策、地理优势都为我校卓越工程师培养带来了良好发展契机。   我院“卓越计划”培养模式是由企业深度参与,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理论及实践教学、共同进行教材建设、共同进行科学研究以及学生就业创业等环节整个人才培养过程。   学院为保障“卓越计划”顺利实施,制定与办学定位相适应“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提出以下措施。   1 校企联合培养,建立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企业全程参与“卓越计划”人才培养实施,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参与课程教学。实行“3+X”人才培养机制,“3”为三年校内专业学习,“X”可以为A企业、B企业或者C企业,指是某个企业针对行业发展需要,制定折合一年以项目驱动方式进行企业学习阶段。   2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工程创新实践能力   依托行业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特色,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加深与校企合作单位产学研结合,建立“卓越计划实践教学中心”,以此为平台,组织安排学生进行折合不低于1年企业学习。   3 完善师资配备   积极引进企业经验丰富工程技术人员与相关专家,承担相关课程教学工作。   三 机械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模式   “卓越计划”培养,坚持“三位一体”培养理念,以传授知识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核心,以形成素质为目,构建人才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将工程知识、工程能力、工程素质均衡全面发展,优化知识体系,以此来全面完善“卓越计划”培养质量。   工程知识: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与工程技术知识,建立系统扎实知识体系。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建立专业分支结构,加大相近专业方向基础理论及专业理论学习。基于“工业4.0”,实现智能制造,将知识结构分为机械制造方向、机械电子方向、机器人使用及维护方向。   工程能力:包括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发展能力。能力培养主要通过工程实践训练及第二课堂教育,工程训练主要包括实验、实习、实训三部分,工程实践训练开展要由教师主导为主,学生参与为辅,向学生动手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过渡,注重设计性、综合性工程实践训练开展,重点加强先进制造与现代工程综合训练;第二课堂教育充分利用创新平台,开展以竞赛驱动创新能力培养,以赛促学、以赛代考,重点加强面向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各类活动,培养创新意识及职业发展能力。   工程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质、专业素质。在工程实践中,专业知识运用、技能发挥往往与专业人员身心素质、责任心、道德感等密切相关。   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体现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1 “3+1”培养模式。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整个培养阶段分为校内学习与企业学习两个阶段,“3”为3年在校理论学习阶段培养,“1”为企业深度参与不低于1年实践学习。“3+1”培养模式打破传统授课顺序,实行“2.5+0.5+0.5+0.5”教学方式,即:第1~5学期(2.5)在学校学习公共理论知识;第6学期(0.5)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等;第7学期(0.5)再回学校进行专业知识拓展;第8学期(0.5)在企业进行以项目驱动方式为主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   2 “双证书”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面向行业企业需求,实行“双证书”培养,即学生毕业时,不仅取得相应毕业证书、学位证书,而且可进行面向行业培训职业资格认证,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3 创新教育。基于竞赛驱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以赛促学、以赛代考,充分利用各类型创新科技大赛,根据大赛成绩获得相应学分。   4 “双导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