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糖尿病冠心病临床治疗中的中医辨证论治思路
糖尿病冠心病的病理特点 冠脉管腔狭窄超过 50%或75%以上 冠状动脉呈多枝且为全壁性粥样硬化,不同于非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呈斑块或线条状,狭窄程度也较严重,冠状动脉广泛闭塞。 糖尿病冠心病临床特点 糖尿病冠心病患者由于并发植物神经病变,痛阈下降,有30~50%的患者缺乏典型心绞痛症状,作负荷试验(运动试验) 心电图有ST—T改变。 有四分之一心肌梗塞患者无明确冠心病史。 糖尿病冠心病中医证治思路 中医证候特点——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本虚以阴虚为病理基础,发病过程中多出现津伤血燥的证候,如咽干口燥,眼干头晕,心悸少寐,苔干少津,脉细等; 标实指脏腑功能紊乱,精微的敷布、津液的布散、气血的循环功能障碍,导致津凝液聚、气机壅滞、血瘀阻络,形成脏腑郁热、痰壅湿盛、瘀阻心络等邪毒为患。 中医证候分类 心肾阴虛,痰热瘀阻证 胸闷隐痛,气短,不能平卧,心悸盗汗,心烦不寐,头晕,腰膝痠软,脘腹痞满,小便短赤,大便溏臭不畅,舌质红紫暗,苔黄腻,脉沉细数。 气阴两虚,痰瘀阻络证 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咽干口燥,失眠多梦,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边紫暗,舌苔薄白或苔少,脉细数,或弦细。 阴虚肝亢,湿热困脾证 口苦咽干,头晕耳鸣,胸闷如窒,气短.心悸,恶心脘痞,身重倦怠,小便黄赤,大便不爽。舌质红边紫暗,苔黄厚腻,脉弦滑数。 痰盛气滞,瘀阻心络证 形体肥胖,胸闷如窒,胸痛时作时止.喘促气短,不能平卧,脘痞纳差,倦怠乏力。舌质红紫暗,苔黄厚腻,脉弦滑。 阴阳两虚,瘀阻水停证 胸痛时作,心悸,气短,神疲畏寒,肢体浮肿,咽干口燥,不思饮水,尿多浊沬,大便溏稀,舌质淡紫暗,苔白,脉沉细无力。 中医治法及方药 心肾阴虚,痰热瘀阻证——治宜滋阴清热,涤痰化瘀,方选大补阴丸合温胆汤加减。 气阴两虚,痰瘀阻络证—— 治宜益气滋阴,祛痰化瘀。方选麦门冬汤合栝蒌薤白半夏汤化裁。 * 糖尿病的防治正面临着严峻的现实。 2003年全球有1.89亿糖尿病患者,预计到2025年全球将有3.24亿,增长72%. 亚洲增长尤为迅速,达91%。我们可以说:糖尿病是一个增长中的全球危机。 * 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极大的降低了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但是糖尿病的死亡率仍在增加。 从1980年至今,由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率已经明显下降了。但是尽管糖尿病专家们努力加强早期诊断并进行强化治疗,糖尿病的死亡率仍在持续上升。 * 心梗、中风是 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 * UKPDS研究:50%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时就有并发症1。并且在诊断时70%的患者都有神经病变2。患病15年后,10%的患者会出现视网膜病变、青光眼、白内障等并发症,2%的患者会出现失明的症状2 。糖尿病肾病是终末期肾衰的主要原因2 。在美国,病史45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7.5–20% 会合并有冠心病。糖尿病病人患冠心病的风险是非糖尿病病人的二至三倍2。糖尿病病人患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是非糖尿病病人的二至四倍,15%的2型糖尿病患者死于卒中2。糖尿病患者患外周血管疾病的风险是非糖尿病病人的四到八倍。 * 2005年6月1日至8月31日,由胡大一和潘长玉等教授牵头 * 糖尿病心脏病主要的有糖尿病冠心病、糖尿病心肌病、糖尿病心脏神经病变等,下面仅就糖尿病性冠心病的中医辨治思路加以讨论。 * 1、阴虚燥热:本病系因素体阴虚,心肺不足,或外感燥火,内伤七情,燥火移于心肺,而致燥火伤肺。 2、痰浊闭阻:痰为机体水谷之精微,运化输布失调所致。水谷精微需依附于脾的运化输布,肺的治节,肾阳之蒸腾,三焦之气化等作用。当肺失治节,脾不健运,肾用不蒸腾,三焦失于气化的病理状态下,水谷精微不能生化输布而聚集酿痰。 3、瘀血阻滞:血瘀为血脉运行不畅,血液凝聚。瘀血的发生与心、肝、脾三脏关系密切,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久病心,肝,脾病变是导致血瘀的重要原因。 4、心脉瘀阻的主要因素:气滞血瘀、寒凝血瘀、阴虚血瘀、气虚血瘀。 总之,本病形成机理较复杂,阴血亏虚、血脉瘀阻是其病理基础,同时与阳虚,燥热、痰热、湿热密切相关。 * * 心肾阴虚,痰热瘀阻证:药用生地、龟板、知母滋阴培源,壮水制火;黄柏、黄连泻火清心,坚阴除烦;两组药配伍以获培本清源,水火互济之功;辅用陈皮、竹茹、茯苓、全瓜蒌、薤白、姜半夏开胸涤痰,行气散结;丹参、三七化瘀止痛;炒枣仁安神宁心。 气阴两虚,痰瘀阻络证:治宜益气滋阴,祛痰化瘀,方选麦门冬汤合栝蒌薤白半夏汤化裁。药用麦冬、天花粉滋阴生津;西洋参、黄芪补气益脾;全瓜蒌、薤白、姜半夏开胸宣痹,祛痰散结;丹参、桃仁、三七化瘀通络;远志、炒枣仁宁心安神。 * 阴虚肝亢,湿热困脾证:治宜滋阴平肝,清热化湿,方选知柏地黄汤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