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阿房宫赋》教案—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docx

16.1《阿房宫赋》教案—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16课《阿房宫赋》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六国为秦所灭,秦历二世而亡,这段历史历来深受关注。贾谊认为秦王朝“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苏轼认为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原因在于六国争相养士(《六国论》);苏辙认为六国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抵抗秦国;苏洵则认为六国相继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的绥靖政策。同样讲述这段历史故事,杜牧的观点是什么呢?他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呢? 二、明确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疏通文意。 2.审美鉴赏与创造:借助课文体会“赋”的文体特点,关注文中所使用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关注文赋散文化的特点。 3.文化传承与理解:掌握“赋”可以讽的文体功能,在此基础上能够领会文章观点及其现实针对性,进而领会古代士人家国天下的情怀。 三、学习重难点 重点:借助课文体会“赋”的文体特点,关注文中所使用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关注文赋散文化的特点。 难点:借助课文体会“赋”的文体特点,关注文中所使用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关注文赋散文化的特点。 四、拓展文赋文体知识 1.问题一:本文的题材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本文的体裁是什么?题材:立足现实,评论盛衰,借古讽今,警示君王。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体裁:文赋2.赋的流变“赋”作为一种文体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它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起来,《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是赋的渊源。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唐宋古文化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方法写赋,使之由骈俪(骈四俪六,多用四字、六字句对偶排比而成的骈体文)趋向散文化(整散结合),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以及唐代用来科举考试的“律赋”。杜牧的《阿房宫赋》被视为初期文赋的典范之作。 赋的文体特征《诗》有六义,其二曰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刘勰《文心雕龙·诠赋》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陆机《文赋》 铺采摛文:铺陈文采。运用大量华丽的语句,张扬文采,从不同的方面描写事物,不厌其详,不厌其细。体物:摹状事物。 写志:抒发情志。 浏亮:条理清晰,语言清朗。文体功能:赋可以讽。——扬雄《法言》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杜牧二十三岁。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唐敬宗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敬宗824年即位于柩前,时年十六,耽于玩乐,不爱理政。) 五、文本探究杜牧抒发了怎样的情志?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判断句)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假设,反问)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复哀后人④也。(假设)注:提示学生关注句式与表达方式。作者如何展现秦不爱六国之人。摹阿房宫之状貌,按照“宫殿——宫藏——宫人”的顺序展开。 六、课堂小结随着杜牧的笔触我们感受这历史长河中王朝更迭的感慨。让我们一起再诵读一下《阿房宫赋》中表现了王朝之兴亡的句子。“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整散结合的句式,短句为主,又错落有致。我们确实从杜牧生动的语言中能总结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教训。 七、板书设计 八、作业布置贾谊认为秦王朝“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苏轼认为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原因在于六国争相养士(《六国论》);苏辙认为六国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抵抗秦国;苏洵则认为六国相继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的绥靖政策。领会作者观点的异同,并结合写作背景分析原因。九、教学反思在充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结合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考虑到“文赋”的最大特征是“铺采摛文”“整散结合”,因此注重引领学生诵读文本,分析句子结构与句式特征及其表达效果是本堂课的亮点。学生活动比较充分,形式也比较多样化,有提问、有朗读、有讨论等。这堂课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对文赋文体特征的把握程度,同时又不忘德育渗透。不足之处在于教学内容过多,文本解读有些重复,导致学生的讨论不够充分。

文档评论(0)

176****26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分享知识,成就自我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5月29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