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公开课教学PPT课件.ppt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公开课教学PPT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还需要一些实例 * 还需要一些实例 * 第四单元·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导入新课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相信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走近作者 丁肇中,1936年出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国科技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专家,他的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 走近作者 背景简介 本文选自《瞭望》1991年第44期,有改动。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大多“高分低能”。这已不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鉴于此,著名科学家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经验,并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字词学习 丁肇中( ) 瞭望( ) 缅怀( ) 朱熹( ) 格物致知( ) 诺贝尔( ) 儒家( ) 袖手旁观( ) 测量( ) 埋没( ) 不知所措( ) 彷徨( ) zhào xī nuò rú xiù liánɡ mò pánɡ huánɡ miǎn zhì liào cuò 字词学习 词语解释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 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 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字词学习 字词学习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字词学习 整体感知 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探察、探究。 物:物体、事物。 致:达到、得到。 整体感知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题即是论点) 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第三部分(13) 用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自己的亲身经验,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强调培养实验精神的意义,并对中国年青一代提出希望。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12) 自由地朗读课文,整理出文章脉络。 整体感知 默读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课文解读 课文解读 第一层(2) 第二层(3~5) 第三层(6~12) 从正面解释 “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从反面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第二部分 课文解读 课文解读 第一层(2):正面解释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课文解读 课文解读 第二层(3~5):反面论证 作者举了王阳明的例子。我们探讨一下:王阳明 “格”竹子失败证明了什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际上是“格己”,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地实践,也证明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没有真正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 课文解读 课文解读 第三层(6~12):正反两方面分析 1.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呢?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课文解读 课文解读 2.怎样进行实验?实验有什么特点?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 课文解读 课文解读 3.一个成功的实验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它们之间有何联系? 一个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nklz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