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03年10月15日, “神舟”五号成功发射, 16日顺利返回。 神州6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2005年10月17日凌晨4时33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中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安全返回。 ● 四、航天:神舟号飞船 飞船名称 发射时间 飞行员 神舟五号 2003 杨利伟 神舟六号 2005 费俊龙 聂海胜 神舟七号 2008 翟志刚 刘海明 景海鹏 神州八号 2011 神州九号 2012 景海鹏、刘旺、刘洋 神州十号 2013 聂海胜 张晓光 王亚平 1、成就 结合材料,请思考:“神舟”号飞船的发射成功有何重大意义? 材料一 美国、欧洲的一些航天专家纷纷对“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发表评论。“这表明中国已成为21世纪世界舞台上科技与经济的强大参与者。” “中国已成为第三个将航天员送上天的国家,这令世界出现太空新秩序。它向世界宣示,中国有技术和财力将航天员送上天。”美国《纽约时报》发表评论:“中国的航天计划激发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中国展示了强大的航天技术能力。” 西班牙《世界报》评论说:“中国龙已经飞起来了,而且飞得很高,它使整个中国充满了自豪。” 第27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课标要求: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2、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重大作用 ◆ 提高综合国力、国际地位。 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维护国家安全。 材料二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材料三 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当天,新华社播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明确指出: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战争的威胁。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材料一:视频。背景1: 背景2: 核武器巨大威力,美苏威胁 背景3: 一、国防:两弹一星 钱学森 猜一猜 他是谁? “我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 他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________ 他是谁? 邓稼先 “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为了祖国的强盛,他在美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后的第 9 天即登上了轮船返回祖国。他默默无闻地在核工业战线上奋斗几十年,被誉为“两弹元勋”。 猜一猜 2 说的是新中国的哪些科技成就?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时间: 图片中说的是新中国的哪些科技成就? 1967年6月17日 第一颗氢弹 成就: 导弹核武器 1966年10月27日 图片中说的是新中国的哪些科技成就? 时间: 东方红一号卫星 1970年4月24日 图片中说的是新中国的哪些科技成就? 成就: 材料一:各国制成原子弹的时间:美国1945年, 苏联1949年,英国1952年,法国1960年,中国 1964年,印度1974年。 3.研制“两弹一星”的重大意义: 材料二: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邓小平 材料三:发展国防不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会阻碍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周恩来 材料二: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邓小平 3.研制“两弹一星”的重大意义: 材料三:发展国防不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会阻碍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周恩来 3.研制“两弹一星”的重大意义: 3.研制“两弹一星”的重大意义: ①打破了美苏两国对中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 ②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③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环境,有利于世界和平。 卡文.卡特拍摄于1993年的苏丹。 全世界有8.4亿人吃不饱,每天有25000人直接或间接死于饥饿,其中三分之二是幼儿。粮农组织助理总干事德海恩表示,除了中国等少数国家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高中体育与健康_弯道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高中思想政治_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专题复习教学课件设计.ppt
- 高中物理_2 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高中物理_2 功教学课件设计.ppt
- 高中历史_第27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高中数学_2.2.2 事件的独立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高中数学_2.2.2 事件的独立性教学课件设计.ppt
- 高中美术_第九课 中国古代绘画撷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高中语文_《逍遥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高中语文_《逍遥游》第一课时教学课件设计.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