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 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学作品载负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向学生提供各种情景,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获得体验。学生的体验是他们已有生活经验的积累与对学习对象的感知。执教者得善于创设各种情境,拨动学生心灵之弦,形成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反映,让学生在新旧碰撞中形成对问题的新认识。
? 由此,我觉得散文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探寻作者附着于景物之中的特殊情感体验,通过唤醒学生的生活感悟,去发现、领悟散文的魅力——情感的、艺术的,从而提高文学素养和人格境界。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唤醒”情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向指路,创设语文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共同收集,处理语言信息,通过多向互动交往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生个人的品德修养和语文素养。教学中要牢牢把握一个理念——以人为本,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以期达到“学生——教材——教师”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朗读,有情感的朗读,深入领悟语言和语感。
2整体感知,具体品味秋景
3深入体会作者感情及主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匠心独具的不寻秋而秋味隽永的高超写作技巧。
2、解读作者文字中寄寓的独特情感。
教学设想:
《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抒情的名篇。本篇写成于1934年,到现在已经80多年过去了。80多年来时代在变迁,不变的是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中学语文课本都必选此篇。8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学生读者通过此篇,了解了“故都”,了解了“故都的秋”,了解了郁达夫。这篇名著不得不令人佩服郁达夫平日对景物、人情观察的细致、细腻。在浓浓的故都秋味中又寄寓了郁达夫特有的“清、静、悲凉”的感受。因此,我们试图从题目入手,通过景物的选取体味郁达夫寄寓在文中的独特情感,进而知人论世去破译这种寄寓在文中的独特情感。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缕清风,一片悠云,一份随意,感受梦里水乡的风姿绰绰;一杯香茗,一窗碎月,一份闲心,细读江南文化的古韵悠悠。
江南、水乡,对我辈生活于北方的人来说是一种诱惑,是一种吸引。那北方、古都对于南方人呢?无庸置疑,同样是一种诱惑,同样是一种吸引。
一庭院落,一碗浓茶,几句闲聊,点画出故都的市井情韵;一树槐蕊,几声鸽鸣,数点秋凉,体味出故都秋天的特有况味。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郁达夫走进《故都的秋》,感受那份“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故都的秋味。
(展示课文中学习的秋景图,让学生进入情境)
二、读读品品,走近文本
?1、自主朗读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2整体感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课件展示):(1)思考题:1到2段写的是什么?用什么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思考题:哪些段落具体写故都秋?
(3)思考题:结尾怎么写的?这样可以看出本文的思路了,全文可以分几部分?
三、具体品尝秋味
1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声。作者写出了秋的什么?秋味具体指什么?文中一句话概括
明确:具体写秋“味”,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问题:作者写了故都秋哪些代表性的景物?
明确: 秋院静观,秋槐落蕊、秋蝉、秋雨秋风、秋果。
3问题:写这些景物,作者切入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明确:写秋槐,突出其能使人联想起秋的点缀;写落蕊,突出无声音,无气味,脚踏上去感到微细柔软,并且感慨“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还写到了北国的特产——秋蝉的衰弱的残声,突出不用刻意上郊外或山上去听,在任何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而作者更感慨“秋蝉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说明秋蝉悲啼,极具代表性,能够很好的体现故都秋的秋声;写秋雨,突出奇,有味,更像样。
4问题:接下来,文章写到了人,写到了人的对话。写到了什么人,对话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写到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这些都市闲人用缓慢悠闲的声音微叹着互答着的说:“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明确:都市闲人属市井民众,对话又平平仄仄,极具京腔京韵,说的又都是民间俗语,这就在写秋景的基础上突出了文化的特色和地域的特色。
小结:整合起来看,上面写景的段落,作者绘秋景,谱秋声,描秋色,让我们体味到的十足的故都秋味,并且作者高明就高明在并没有刻意去寻找秋,但又不露痕迹地将读者“浸”在了秋味之中,让读者感到不用寻秋,而秋味自隽永的惬意。这得益于郁达夫选择了极富代表性的景、人、话,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故都秋的特质。
四.体味秋情,明确主旨
(1)作者用一支生花妙笔,把浓浓的秋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但作者觉得这样仍然意犹未尽。因此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高中数学_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_宣传活动设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_宣传活动设计教学课件设计.ppt
- 高中语文_故都的秋教学课件设计.ppt
- 高中体育与健康_弯道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高中思想政治_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专题复习教学课件设计.ppt
- 高中物理_2 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北师大版一下第五单元100以内数加与减《5.有趣的算式》教学课件.pptx
- 讲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整体感知.pdf
- 2025年证券行业分析报告:券商自营投资新时代,优化资产配置效能,聚焦多元化策略.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