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定性研究中的求异法及其理论依据
定性研究中的求异法及其理论依据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北京 100872)
作者:鲍雨 潘绥铭 时间:2021年07月02日
来源:《社会学评论》2021年5月
摘要:求异法是呈现和解释社会现象内部异质性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求异法以后现代主义理论为起点,力求呈现社会现象内部的差异性,并将研究对象的主体建构作为差异性的来源,强调对研究对象主体建构的意义的理解。求异法的这些特征要求研究者追求呈现不同研究对象对同一现象的差异化理解,并把主诉的充满异质性的经验材料类型化和理论化,以期对现象进行充分的解释性理解。
关键词:求异法;理解;主体建构;类属化;理论化
求异法是在定性研究方法中,对照于“求同法”的一个新概念,由黄盈盈等在2021年首次提出,受到学术界的重视。[1]不同于其他调查方法对一般性、普遍性的追求,求异法旨在探索现象内部的差异性、多样性,或是发现同一现象在不同调查单位中的不同存在形式。求异法不仅是提出了一种具体的操作方法,也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取向。从 “什么是理论”、 “如何建构理论”,到研究对象的界定与取舍,求异法都有一整套理论取向与逻辑范式。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转向
在古典主义社会学理论范式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倾向,即认为社会学应寻求普遍的法则式命题,应用一般性的概念与命题来对社会现象进行描述与解释。实证主义传统主张社会学应模仿自然科学,以获得社会的规律性认识,揭示社会的运行规律与运行机制,理论是对社会现象客观的描述,研究者要排除个人主观意识的涉入,寻求原因、支持决定论的解释,就特定社会问题得出一般性和普遍性的结论。理解社会学的代表人物韦伯则用“理想类型”的概念指代那些非常理性、不被错误或感情因素所影响的人类行动,并认为社会学要以科学的方法建构理想类型,来剥离那些特殊的、不确定的影响因素,平均地近似的反应人们行动的普遍意义。
后现代主义学者们对古典社会学的理论取向、思维方式、研究方法进行了批判与反思[2][3],他们强调社会世界的多样性与多元性,因而在认识论上否定了寻求法则式命题的路径;首先,后现代主义明显的表现出反本质的怀疑论倾向。[4] 后现代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不存在本质性的特征,社会现象是特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对社会现象的研究要针对特定的社会情景。[5] 其次,后现代主义质疑宏大叙事的合法性,反对普遍性的知识[6],认为理论都是局部性的[2],对普遍规律的追求往往没有抓住社会现象中多维的、异质的、道义上含糊不清的社会潮流与倾向[7],而这些异质性的、多维度的社会现象以及表现形式,往往给理论发展提供新的主题与视角。第三,后现代主义强调研究者及其视角在研究中的基础作用[8][9][10],即承认研究者的自然态度和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地涉入研究过程之中。研究者是否看到特定的社会现象,如何选择研究对象、如何建构解释这些现象的理论都依赖于研究者本身及其研究视角。
求异法正是在后现代主义理论兴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求异法认为,理论的发展与创新不一定是追求统一的关于社会的普遍的和规律性的认识,而是应该力求反映社会现象在特定日常生活场景和特定群体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应该力图把握不同个体对社会现象的异质性的不同感知与理解;把了解不同个体主体建构的意义的差异性作为研究的主要目标。同时,异质法还承认研究者的视角和理论背景对研究过程的形塑作用,主张对研究者、研究对象以及两者之间相互建构的互动过程保持反思性。求异法在肯定人作为主体具有能动性的基础上追求社会现象的异质性,而不是追求实证主义范式主张的普遍法则。求异,而非求同,已成为社会学理论发展创新的活力源泉。
以解释为中心的理论取向
社会学理论的主要任务是分析、解释社会现象。不同的理论流派对于什么是 “社会学理论”,以及应采用怎样的语言结构来建构一个完整的“理论”,都有着不同的见解。这些理论主张不仅体现其背后的理论范式,也深刻影响着研究方法的运用和操作。
实证主义理论家“把概念作为变量,使概念间关系具体化,解释和预测这些关系,使知识系统化,通过假设验证来证明理论关系,研究生产假设” 。[11]P158 这种传统认为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存在着逻辑因果关系,而理论就是找到事物间的逻辑关系并通过理性的工作对它们加以科学的论证。[12] 然而这种“理论之约化为事实”[13]P5,即认为理论是对事实的概括和描述的倾向,通过几个变量来解释一个社会现象的发展与变化,过分简化了行动模型[11],将社会现象狭隘化和简单化了;而且对于统计规律一般性的追求会使研究者无法意识到自己的假设之外的小概率现象的出现,导致社会学想象力的枯竭。
而解释主义传统强调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