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媒体角度看壮族山歌的重构与发展-以广西龙州壮族山歌为例.docx

从新媒体角度看壮族山歌的重构与发展-以广西龙州壮族山歌为例.docx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 从新媒体角度看壮族山歌的重构与发展 以广西龙州壮族山歌为例 ? ? ? ? ? ? ? ? ? ? ? ? ? ? ? ? ? ? 一 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山歌是民歌体裁的一种,一般是指人们在田野劳作时用于抒发情感而即兴演唱的歌曲。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其中壮族的传统山歌文化是少数民族以歌代言这一诗性智慧的集中体现。龙州的壮族山歌不仅是山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承载壮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发展、变迁与壮族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 随着社会经济以及科技的发展,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的广泛应用,重山阻隔不再成为人们交往的障碍,信息的传递不再受到地域的限制,传统壮族山歌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全球现代化对其的影响。一方面传统壮族山歌的语言日渐式微,另一方面大批壮族青年越来越推崇大众流行文化,并不断涌向大城市务工,使得传统壮族山歌面临传承断流的困境。但是,笔者经过实地考察发现,壮族山歌艺术并没有因此走向消亡,而是在与数字化技术的互动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实现了山歌文化的重构与发展。本文以广西龙州的壮族山歌为例,探究壮族山歌文化的传承如何在新媒体的作用下进行重构,并对壮族山歌的发展路径进行新的探索,从而反思新媒体时代民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以定性田野研究中的扎根理论为理论指导展开田野实践,即不带预设地直接进入田野,通过观察、访谈等形式搜集资料,并对资料内容进行概括和提炼,从而发现问题,展开研究。笔者分别于2015年8月、2016年4月两次前往龙州进行田野调查,其中于2015年8月参加了龙州县金龙镇花都村布界屯以及龙州县金龙镇高山村板陋屯的“昆那节”[1]山歌活动节;于2016年4月前往龙州参与了当地的骆越文化会议,并有机会与当地的民间艺人进行交流。通过两次实地田野调查,笔者对广西龙州的壮族山歌传承进行了较系统的考察与研究。 二 文献综述 (一)文化重构 文化的产生和变迁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文化重构是文化随着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做出适应性的选择,是文化自我发展的需要,这是斯图尔德在文化生态学理论中提出的观点。[2]罗康龙认为,将外来文化中有用的内容有机地置入固有文化之中,会导致该种文化的结构重组和运作功能的革新,这种文化适应性更替就是文化重构。[3]明跃玲提出,文化重构要有选择性,要突出标志性文化,要符合民族成员的主观愿望,以此运用文化重构方式实现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4] 在具体实践方面,唐雪琼、钱俊希、陈岚雪通过对长街宴节日活动的实地调研,发现哈尼族长街宴这一节日活动在旅游发展中为适应来自现代社会的主流文化,被包装、重塑成旅游节庆产品,在文化重构中成功从地方认同走向世界文化。[5]黄玉琴则以广西龙州县的逐卜乡歌圩作为个案研究,指出资本的演变主导了歌圩内部结构的调整,政治、经济、民众以及知识界等力量促成了传统歌圩文化的现代重构,而民族文化要生存和发展必须积极主动地融入现代发展浪潮,在保持文化特质的基础上不断调适。[6] 通过以上梳理可以发现,国内对于文化重构的研究主要强调其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意义,主张通过文化的自我调适来实现自身的创新与发展。如今在新媒体的作用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广西龙州地区的山歌艺术,不断与其他民族文化、时代文化互相影响融合,不断变迁,其传承方式的重构也为民族艺术的传承实践提供了新的参考。 (二)新媒体时代的民族艺术 对已有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国内学者对于新媒体时代的民族艺术研究主要围绕新媒体对民族艺术的影响以及对其传承、传播的意义这三面展开。从新媒体对民族艺术的影响来看,学者潘莉通过对宁波地方曲艺发展现状的分析,指出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新的传播媒介和娱乐资源,是传统曲艺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传承无力的主要原因之一。[7]在新媒体对民族艺术传承的意义方面,黄怡鹏以广西壮剧艺术为例,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本质是通过对其相关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及三维数据信息进行数字化保存、组织和存储来实现保护与传承的。[8]叶健威、王柳依认为互联网传媒的综合性、储存性、移动性、全球性的优势,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并进一步强调了完善政府、法律及社会监督对互联网传承传播的重要性。[9]在新媒体对民族艺术传播的意义方面,杨燕、韩坤、周斌通过对2005年、2007年、2008年三年戏曲网站的调查数据分析,发现戏曲网站的数量不断增加,戏曲网站剧种发展不平衡,戏曲网站地域差异明显,戏曲网站传播形式及内容多样,戏曲网站通过互联网增值业务及广告盈利,并发现论坛是网民互动的主要平台。他们认为戏曲艺术正经历互联网技术的革命,它的网络传播也必定会呈现崭新的戏曲传播形态。[10]易巧君通过研究发现,政府网络和传统媒体网络在传播少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科技之佳文库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科技赋能未来,创新改变生活!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1073104000017
认证主体重庆有云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上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50010832176858X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