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道德教育理论中的德智关系.docx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统道德教育理论中的德智关系 传统道德教育理论中的德智关系 2002年第6期第17卷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 RNAL O F T S I N GHUA UN I V ER S IT Y (Ph ilo 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 N o. 6 2002V o l . 17 传统道德教育理论中的德智关系 (清华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北京 100084) 摘 要: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理论是育人和塑造道德理想人格的理论基础。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 既有以儒家道义论为代表的, 以德性为起点和归宿的德智统一论的传统, 又有以墨家功利论为代表的以智(利) 为起点和归宿的德智统一论的传统。 关键词:传统;  道德教育;  德智统一 中图分类号:B 82209     文献标识码:A :(06-06 想人格的理论基础。, 一论的传统, (利) 。本文试图在澄清传统道德教育理论中德、知、智概念的基础上, 对两大德智统一论的传统作一研究, 进而作出一些思考与结论。 。“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孔子强调以德治国, 认为如果君主用道德治理国家, 就会像北极星一样, 自己安稳地坐在位置上, 让别的星都环绕着自己。反之, 如果用刑法整治百姓, 百姓只能克制自己, 而并不知道犯罪是一种羞耻。所以, 君主要用道德和礼法治百姓, 这样他们才能知耻, 并使自己的言行归于正道。在孔子那里, “德”有时也用来说明人的道德品质或精神面貌, “德不孤, 必有 邻。”“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主忠信, 徙义, 崇德也。”其中的德主要指的是个人品德。孔子也主张以个人的内心修养来培育“德”, 担心人们不修德和不改正错误。“德之不修, 学之不 讲, 闻义不能徙, 不善不能改, 是吾忧也。”孔子之后的道德思想家基本上延续了他对德的解释。 “知”在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理论中有不同的含义。在众多的含义中, 可以厘清“知”的两层基本含义:德性之知与知性之知。前者指的是道德认识, [6]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这里的“知”指的便是道德认识, 意味着认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规范, 以利于仁的实现。知性之知是指通常意义上的知识, 即智慧的“智”。知性之知有时也特指人的认识、才能。《墨子?经上》云:“知, 材也。”《经说上》云:“知材:知也者所以知也, 而必知, 若明。”此 一、德、知、智的概念 “德”字在商代卜辞中便已出现, 写作“ ”, 没有底心, 与“直”字相通, 虽然学术界对它的解释有不同 看法, 但一般认为, 卜辞中的“德”并无道德含义。在西周, “德”才具有道德意义。周人提出了“修德配命”、“敬德保民”的思想, 强调“修德”, 因为只有统治者的“敬德”和“修德”, 才能享有天命, 因而“敬德”和“修德”主要是对王者提出的要求, 指君德或政德。春秋时的“德”较之西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德不仅包括君德和政德, 也包括各种具体的宗法道德规范和个人的品 德。如“孝敬忠信为吉德, 盗贼藏奸为凶德。”这里的“吉德”和“凶德”与道德上的善恶是同义的。 孔子重视对“德”的解释, 在《论语》中, 德具有一般道德的含义, 有时用来指称政德:“为政以德, 譬 收稿日期:2002-06-04 作者简介:肖 巍(1957-  ) , 女,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传统道德教育理论中的德智关系47 “知”指“所以知”之才能, 即主体的能知作用。 基于对知的这种划分, 在谈论德与知(智) 的关 系时也相应地出现两种情况:1. 道德与作为德性之知的“知”的关系, 也就是道德与道德认识的关系; 2. 道德与作为知性之知的“知”的关系, 也就说道德 与知识(智) 的关系。前者的目的实际上是对道德进行认识论的考察, 考察道德知识如何获得, 道德认识何以成为道德品质的前提和条件? 这主要是局限于伦理学和道德教育范围内考察道德与道德认识的关系。后者主要说明是道德与知识的关系, 即德与智的关系, 这一对关系是考察德智关系的重点。如果理不清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理论中关于“知”的这两种含义, 混淆德性之知和知性之知, 在研究和说明德与知(智) 的关系时便有可能造成混乱。 如上所述, “智”在某种情况下与“知”是同义语。但在一些道德教育家那里, 对“智”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例如, 孟子认为, “智”等于“是非之心”, 而这一“是非”主要是道德意义

文档评论(0)

软件开发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十余年的软件行业耕耘,可承接各类需求

认证主体深圳鼎云文化有限公司
IP属地广东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0300MA5G24KH9F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