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技术历史.docxVIP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半导体技术历史 半导体技术历史 第一章 半导体技术发展历史 第一节 晶体管之前的历史 在晶体管发明之前,最重要的电子元件是电子管,也叫“真空管”。 1.1爱迪生效应 (Edison effect) 1877年,爱迪生发明碳丝电灯,应用不久即出现了寿命太短的问题,这是因为碳丝难耐高温,使用不久即告“蒸发”,灯泡的寿命也就完结了。爱迪生设法改进这种电灯,1883年,他忽发奇想:在灯泡内另行封入一根铜线,也许可以阻止碳丝蒸发,延长灯泡寿命。 经过反复试验,碳丝依然蒸发如故,试验宣告失败,但他却从试验中发现了一个稀奇现象:碳丝加热后,铜线上竟有微弱的电流通过!铜线与碳丝并不相连,哪里来的电流?在当时,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爱迪生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一项新的发现,把它记录在案,命名为“爱迪生效应”,并申报了一个在当时未找到任何实际用途的专利。 爱迪生效应装置 1.2 真空二极电子管 二十世纪初无线电报刚刚出现的时候,从发射台产生的高频无线电波,必须先经整流才能在收报台收到。而当时使用的是金属粉末检波器,它的结构复杂、功率很差,要进一步增大能信距离就非革新这个原始的检波器不可。 1885年,30岁的英国电气工程师弗莱明(J.Fleming)认为,“爱迪生效应”一定可以为热电子真空发射找到实际用途。 他在试验中发现,如果在真空灯泡里装上碳丝和铜板,分别充当阴极和屏极,则灯泡里的电子就能实现单向流动。经过反复试验,弗莱明于1904年研制出一种能够充当交流电 整流和无线电检波的装置,他把这种装置称为“热离子阀”,阀是开关的意思,并用这个名称申请了专利。这个装置正是世界上第一只电子管,也就是人们后来所说的真空二极电子管。 真空二极电子管当时主要作为检波器件,但是早期由于性能很不稳定,直到高真空电子管发明后,它才获得普遍应用。 1.3 真空三极电子管 1906年,为了提高真空二极电子管的检波灵敏度,德·福雷斯特(Lee De Forest)在二极管内添加了一个栅栏式的金属网,形成第三个极。这个“栅极”仿佛就像百叶窗那样,能控制阴极与屏极之间的电子流。只要栅极有微弱电流通过,就可在屏极上获得较大的电流,而且波形与栅极电流完全一致。德·福雷斯特为这“三个极”的真空管申请了专利,并宣告真空三极电子管具有放大作用。 由于早期的真空三极电子管真空度不高,效果一直不是很好。1912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化学家兰茂尔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阿诺德,分别研制出高真空的三极电子管,使其放大倍数大幅度提高,工作性能更加稳定。从此,电子管进入了实用阶段。 真空三极电子管的发明和应用是电子技术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它为通讯、广播、电视、计算机等技术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1.4 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 1940年代初,美国陆军部为了二战的需要,开始研发一种新型大威力火炮,设在马里兰州的阿伯丁“弹道研究实验室”,每天为大量繁琐的弹道轨迹数据计算,伤透了脑筋,陆军部希望能有一种快速计算设备来解决大批量数据的计算问题。 1942年8月,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的约翰·莫奇利(John W. Mauchly)教授建议用电子管为基本元件,来制造高速运算的计算机,陆军部考察这个计划后,给予了财力支持,1943年,莫奇利和年仅24岁的硕士研究生埃克特(J. Prespen Eckert)组织了一个研究小组,全力投入研制,并为这台计算机起名为“电子数值和积分计算器”,简称“ENIAC”(埃尼克)。 “ENIAC”(埃尼克)于1945年底完成研制,它使用了17,468只电子管,70,000只电阻,10,000只电容,占地167平方米,重量达30吨,耗电160千瓦,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庞然大物”。其运算速度比当时最好的机电式计算机快1000倍,每秒可进行5000次加法运算、357次乘法或38次除法运算。 “ENIAC”的诞生,是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 1.5 最初晶体管的构思 Julius Edgar Lilienfeld 李利费尔德(1882-1963):德国人,曾在University of Leipzig任教,后由于德国日益增长的迫害犹太人的形式而移居美国,是公司的电容工程师。他于1925年第一个提出了场效应晶体管的概念并于1930年获得专利。 1935年, Oskar Heil描述了一种类似于结型场效应晶体管的结构(O.Heil, British Patent 439,457,1935). 然而,由于材料的困难实际制备晶体管在1960年以前是不可能的。 Sho

文档评论(0)

软件开发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十余年的软件行业耕耘,可承接各类需求

认证主体深圳鼎云文化有限公司
IP属地湖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0300MA5G24KH9F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