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明理学对传统儒学中“仁”的重构.docx

论宋明理学对传统儒学中“仁”的重构.docx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论宋明理学对传统儒学中“仁”的重构      【摘 要】 孔子视“仁”为理想的道德品格,汉儒则通过赋予“仁”宇宙论的形态发展了对先秦儒家“仁学”。宋明理学家注重在本体与工夫的会通层面对“仁”进行重构。在宋明理学家看来,对“仁”的理解不仅要有语义分析,更重要是要解决“仁”如何引领儒学的实践工夫,这是对“仁”重构的关键。明儒认为万物一体之仁,爱有差等,具有次第性的仁爱实践活动并不与万物一体的圣人境界相违背,恰恰相反,次第性的仁爱实践活动是实现万物一体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 宋明理学;仁;本体与工夫;一体之仁   众所周知,以“仁”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儒家孔孟之学被宋明理学家视为“圣学”,理学家(或称道学家)们不仅将孔孟视为理想人格、精神境界,而且以孔孟之学的继承者自居,建立了“新儒学”,即宋明理学。   “新儒学”继承、重构了传统儒学的诸多概念,“仁”在这个重构的过程中完成了从单一德性向完满本体的过渡。那么,在“新儒学”时期,究竟什么是“仁”?“仁”又经历了哪些演变?本文拟从孔孟传统儒学的“仁”的内涵入手,以宋明理学对“仁”的概念重构为焦点,对“仁”的问题作一考察,力图阐明“仁”从“仁德”到“仁本”的逻辑演进,强调“仁”如何可能值得我们省察。   一、汉代以前“仁”的内涵   “仁”在成为孔子思想的核心之前,其意义、观念的生成和发展就有极为久远的历史。按照章太炎先生的观点,在古语中,“仁”与“人”、“夷”是一个字、一个意思,“古之言人、仁、夷同旨”、“人与仁、夷,古只一字”(《检语》)。《说文解字》对“仁”的解释是:“仁,亲也”,郑玄注以“相人偶”,即两人见面,面对面鞠躬作揖的一种礼仪。在郭店楚简出土的文献中,“仁”已具有丰富的含义,仁既是一种品格,如“仁,厚之”;又是德行的概括,是“义礼所由生,四行之所和”;同时也具有人的本质规定、为善的自觉性等含义。《尚书》中“仁”多指君王的品格和德性,是一种能够见诸于外的美好行为,或内心具有的美好德性。《诗经》中也曾出现“仁”,如“仁且美”,此时仁、美并称。《周礼》、《国语》中多用“爱人”、“亲人”释“仁”,将爱人、亲人视为对“仁”的基本规定,并推而广之。   虽然古代文献中多次提到“仁”,但对于“仁”的完整含义和确切思想内容方面都没有确切的规定,这使得孔子对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的建构成为可能。   “仁”被视为孔子思想的基础和核心,据统计,在《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散见于《论语》诸篇,且根据具体语境的不同而表意丰富,既有关乎伦理道德的“仁德”,又有关切社会民生的“仁政”,还有切实践履德性的“仁之方”,涉及到社会伦理政治等方方面面。《论语》中的“仁”首要体现在对社会伦理道德的规范和要求,由己推人,层层递进。不仅是建立在血緣关系基础之上、维系宗法的道德要求,而且是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同时也是一种理想人格。据《论语》记载,樊迟“问仁”,孔子以“爱人”答之,历代学者大都以“爱人”为孔子“仁”的定义,这个“爱人”已经超出了血缘的界限,推广到了一般的人与人之间,这就使得孔子的“仁”具有普遍意义。至于如何做到“仁”,孔子在回答颜渊“问仁”时强调“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指明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的为仁具体条目,并且强调了“仁”德的内在自觉性,“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在孔子看来,反求诸己、合乎礼制,将外在的约束内化为自身的德性,是做到仁的方法,所以孔子的“仁”和“礼”是紧密相连的,仁是礼的本质,礼将仁视为最高的道德要求和理想的人格境界;同时礼是仁的基础,仁的落实依赖于礼。可以说,孔子的仁即有内向的道德要求,又有外向的社会关怀;即“立己”,又“达人”。孟子以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把孔子的“礼”归约为道德范畴,将孔子的“仁学”思想向内向心性学推进。   及至汉代,董仲舒从伦理学的角度建立了“仁”的道德学说,其基本立场是对功利主义的批判。但更重要的是,从“仁学”的角度看,董仲舒提出了以“博爱”释“仁”。董仲舒的“仁学”思想集中体现在《春秋繁露》中,最典型的表达是“仁者爱人”。董仲舒特别区分了“自爱”和“爱人”,“晋灵公杀膳宰以淑饮食,弹大夫以娱其意,非不厚自爱也,然而不得为淑人者,不爱人也。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谓仁!仁者,爱人之名也。”强调自爱是“娱其意”,而非“爱人”,所以不能成为仁,只有“爱人”才是“仁”。有别于先秦儒者的是,董仲舒将“仁”与“天”联系起来,提出“仁,天心”,将实施仁德看做是“天之行”,这就将“仁”推向了宇宙论形态,将道德伦理化为“天理”,这对宋明诸儒影响很大。   总的来说,孔子将“仁”视为理想的道德品格,要求由爱亲推广至爱他人。汉儒则更加强调“仁”的“爱他人

文档评论(0)

简历,PPT,表格专业定制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十二年office学习经验。 微软MOS认证专家,曾予供销社、中国银行、国家电网等企事业单位定制财务模板与PPT模板。 头条百家数十万粉丝作者,WPS稻壳儿优秀设计师。

认证主体孝感市城区墨若枫文化传媒中心
IP属地湖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20900MA4CKBU48M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