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尽赏自然,尽得清欢》群文阅读教学设计.docx

【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尽赏自然,尽得清欢》群文阅读教学设计.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0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课题 尽赏自然,尽得清欢 授课教师 年级及班级 高一(2)班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教室 议题 及分析 尽赏自然,尽得清欢 亲近自然,感悟自然,从中获得的是心灵的洗礼与灵魂的丰盈。王摩诘隐居终南,行到水穷处便坐看云起,偶遇林叟便谈笑无期。与清风明月共修炼,与花草虫鸟悟菩提。他在自然界的花开花落中,品味出生命的浩瀚博大,获得人生的彻悟,再无烦恼困顿,灵魂纯粹而明净。自然便是如此玄妙,看似无法参透,实则身处其中,便能获益无穷。 自然,其实触手可及,每个人都能够对话自然,感悟自然的无限生机与平静安宁,灵魂自然受到洗礼,这正是自然最美好的馈赠。相同的自然世界,会在两位大师的内心有怎样的折射呢? 选文篇目选文来源 文本解读 选文篇目 选文来源 《故都的秋》 人教版必修二 《荷塘月色》 人教版必修二 一枝一叶总关情——体会散文的自然之景与人间真情 “诗情画意”是许多散文作家刻意追求的境界。一篇散文既要有“景”,也要有“情”,人们常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来评价它。本课两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值得我们仔细赏鉴。 教学目标 及重难点 1.语言建构与运营:品味语言,鉴赏评价。 2.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思路,体会情感。 3.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文章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 4.文化传承与理解: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请根据教学环节进行填写,每个预设环节需要从师生活动和设计意图两个角度进行说明。) 师生活动 下面是《故都的秋》的思想内容框架图,读完思考后面两个问题。 ①庭院秋景 ②秋槐落蕊 ③秋蝉残声 ④秋雨话凉 ⑤风沙秋果 ⑥清,静 ⑦悲凉 《荷塘月色》在描写荷塘上和荷塘四周的景象时,分别用了何种描写手法?请在图中①②处填出,每处限定4个字。 ①正面描写  ②侧面烘托 设计意图 “诗情画意”是许多散文作家刻意追求的境界。一篇散文既要有“景”,也要有“情”,人们常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来评价它。本课两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值得我们仔细赏鉴。 教学环节(二) (根据实际的教学环节,可自行添加删减行数。) 师生活动 找出两篇文章中所描写的景物画面并概括每幅画面的特征? 赏析《故都的秋》写景的五幅画面,具体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突出了故都的秋的特点的。 秋景图 庭院品秋 视觉——秋色 落蕊图 ①清晨踏秋    触觉——柔软 秋蝉图 残声啼秋 ②听觉——秋声 秋雨图 闲人叹秋 ③听觉——秋韵 秋果图 柿枣映秋 ④视觉——秋色 一枝一叶总关情——体会散文的自然之景与人间真情 2《荷塘月色》在所描写的四幅画面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请概括每幅画面的特征。 设计意图 一枝一叶总关情——体会散文的自然之景与人间真情 两篇散文在写景抒情上各有什么特点? (1)《故都的秋》主观热情地写景,景与情一并呈现,文中所写无非情语,“人化”特点突出; 《荷塘月色》冷静客观地写景,写景占了文章的主体,文中所见皆物,“物化”特点明显。 (2)《故都的秋》直观景物,直述印象,如“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完全是本色的,与寻常所见并无二致; 《荷塘月色》写景则呈美化倾向,描写的是幽暗情境中的非常态的景物,如“(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它们绝非景物原状本色的真实再现,如同梦幻一般奇妙。 (3)《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先从“清”“静”“悲凉”三个方面对“故都的秋”作了归纳,接着,作者分别选取了能体现这三个方面特点的景物如“蓝色、白色、紫黑色、淡红色的牵牛花”“槐树的落蕊”“衰弱的蝉声”和“透着浓浓凉意的秋雨”等作了描绘。作者之所以要着力描写故都这些带有“清静感”和“悲凉感”的景物,是因为对故都之秋的向往和眷恋,并借此来抒发内心的苦闷、寂寞与忧思。 《荷塘月色》中,作者“忽然”想起荷塘,于是信步来到荷塘边,并对月光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作了一番尽情的描写,并不是因为他对荷塘有特别深厚的感情,而只是想借“今晚的荷塘”来排遣内心的烦闷。 教学环节(三) 师生活动 相似的客观世界,不同的主观心灵——走进朱自清和郁达夫的内心世界 同为现代作家,郁达夫和朱自清生存的社会环境是相同的。他们的人生之路是从19世纪末蹒跚走到20世纪中叶,这是中国社会最动荡不安的时期。郁达夫和朱自清客观世界相似,从“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来看,他们的创作风格也应相似。其实不然,一个写实一个浪漫,原因只有一个:主观心灵不同。 1.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请结合有关资料进行探究:郁达夫笔下的秋为何如此“悲凉”呢? 2.如何理解朱自清先生的“心里颇不宁静”? 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zqxwx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于2008年9月评审通过中学一级教师,2003年6月自考取得福建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本科文凭,并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多年来在高三毕业班任教,2017年8月,被授予2015-2017年度福建省优秀教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