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道德与教育(完整版).docxVIP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1 人性、道德与教育 内容摘要:人性中的善是道德得以形成的基础。道德教育的作用就是要尽可能张扬人性中的善,并抑制可能的恶。现代以降,以学校为载体的教育实践主要依附于教育社会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理论主张,逐渐偏离了古典的教育哲学和道德哲学的教诲。现代社会中教化意志而非天性秩序在主导着规模庞大的现代教育系统。现代教育重点关注的是公民伦理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而非人的德性的养成。由于现代社会中人的道德逐渐平庸,基于教化意志的道德教育的可能性面临严峻的挑战,重审人性、道德与教育的关系是回答道德教育何以可能的关键。 关键词:人性;道德;教育;道德教育 作者简介:   内容提要:人性中的善是道德得以形成的基础。道德教育的作用就是要尽可能张扬人性中的善,并抑制可能的恶。现代以降,以学校为载体的教育实践主要依附于教育社会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理论主张,逐渐偏离了古典的教育哲学和道德哲学的教诲。现代社会中教化意志而非天性秩序在主导着规模庞大的现代教育系统。现代教育重点关注的是公民伦理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而非人的德性的养成。由于现代社会中人的道德逐渐平庸,基于教化意志的道德教育的可能性面临严峻的挑战,重审人性、道德与教育的关系是回答道德教育何以可能的关键。   关 键 词:人性 道德 教育 道德教育   作者简介:王建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京 210097)。   道德与教育是人之为人的两个关键所在。人是教育的产物,道德是教育的前提,不道德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社会中只有人才需要受教育,也只有人的教育才必须要考虑道德的问题。因为人性“涉及的不是知识和言论,而是品性和行为。”[1]在人的自然的层面上,一个没有道德的人不是真正的人;在社会构成的层面上,一个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人也不是真正的人。一个真正的人一定是一个受过教育的且有道德的人,即作为一种理念的“好人”。但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有道德的人总是受过某种教育,但受过教育的人却并不总是有道德的。在人性、道德与教育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由于现代教育过分强化政府的教化意志,而忽略了人的天性秩序,道德如何教育,道德教育何以可能一直是现代教育的难题。   一、道德教育的人性基础   对于道德教育,无论性善说还是性恶说都只是一种假设。真实的人性是复杂的。即便承认人性有善恶的两重性,但对于何为善,何为恶,仍然难以认定。阿伦特在经过修正的平庸的邪恶说中认为,“只有善才是第一性的,邪恶是第二性的,邪恶是缺乏善或是善的丧失。”[2]然而拉罗什福科却认为“我们的德性经常是隐蔽的恶。”[3]我们既无法根据对人性的假设进行道德教育,也无法在道德教育中对人性进行任意的假设。真实的人性既不可能是一块白板,也不可能偏执于任何一端。真正的道德教育必须直面人性本身。人性的自然和谐注定了其内在一定包涵相互矛盾的因子。一个人的天性之中内部的差异与他和其他人之间的外部差异一样大。所以,人性既是双重的又是矛盾的。从人的自然出发,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总是使人朝向“好”的方向发展,从实然走向应然,从身体走向灵魂,遵循善避免恶。道德教育的前提不仅仅是相信所有受教育者能够通过教育而避免作恶,而且相信通过教育确实可以使人变得更好,从自然人走向道德人。毕竟“教育基本上是一项道德事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的目标是改善。它试图让接触它的每个人,老师以及学生,比现在更好。放眼全球,它尽力让这个世界变成一个更好的地方。”[4]P141换言之,教育至少要意味着一个人在接受教育后应该比接受教育前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教育如果失去了对于培养好人的热情,失去了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学生也就无法通过教育实现自我的道德成长。   虽然道德是教育的理想,但对道德教育而言,人的自然充满矛盾性和差异性。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就曾说道:“多数人把快乐等同于善或幸福,所以他们喜欢过享乐的生活,第二种是有德性的生活,第三种是沉思的生活。一般人显然是奴性的,他们宁愿过动物式的生活。不过他们也不是全无道理。”[5]当今的教育恰恰就是基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一般人”的大众的教育而不再是少数人的教育。除了教育参与者的变化之外,道德教育的理想经常还要面临现实的困境。一方面是人性易变,人本身总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人又不易改变,人性中残留有很多不可教育的方面。所谓“易变”就是人性容易从善变恶,所谓“不易变”是人很难从恶变善。由善变恶是顺着天性,不需要个体特殊的努力;相反,弃恶从善则需要个体持续的努力。“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警言背后就反映了人的自然的矛盾性。因为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人总是“以恶小而为之,以善小而不为。”人在实现自我之卓越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德性养成的过程中,总是难以摆脱“西西弗斯”的“魔咒”。稍有松懈人性中的恶就会使德性的追求功亏一篑。遵循善和避免恶经常发

文档评论(0)

原创文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02202230300001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