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2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ppt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2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ppt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7、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其根本目的是( ) A、成为超级大国 B、增强综合国力 C、增强军事和综合国力,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D、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8、戈尔巴乔夫改革给我们最大的经验教训是:( ) A、改革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 B、要时刻警惕国际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 C、改革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改革步伐要稳定,不能急于求成 C A 练一练 3、中苏两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有许多相似之处:一、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二、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 请回答: (1)中苏两国工业化方针各是什么时候提出的?其指导思想和相关政策有哪些相似性? (2)中苏两国各在什么时候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 (3)中苏两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何在? 练一练 参 考 答 案: (l)方针提出:中国是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苏联是1925年的联共十四大。指导思想和相关政策相似性: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实施五年计划 ③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2)开始改革:中国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苏联是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 (3)不同结果:中国成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苏联几位领导人改革相继失败,苏联解体。 原因: 指导思想不同。中国有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思想作指导。苏联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 具体做法不同。中国经济改革力度比较大,完全突破了斯大林模式;苏联经济改革是小修小补,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引起思想混乱。 对待“和平演变” 的态度不同。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苏联混淆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界限。 对改革认识不同。中国把改革当作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改革成就突出;苏联把改革当作缓和国内矛盾、对外争霸的工具,经济改革的一点点成果也化为乌有。 * 人民版教材第122页 一个苏联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苏联人,他们没有衣服,吃得很少,却还以为自己在天堂! 美术馆里有一幅描写亚当和夏娃的画。 一个英国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英国人,男士有好吃的东西就和女士分享。 一个法国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法国人,情侣裸体散步。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他们的所作所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弊端 (1)单一的公有制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 (3)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主要特征 主要弊端 (1)片面发展重工业 (2)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益,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 (3)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赫鲁晓夫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894—1971),原苏联领导人。1953—1964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美苏核对抗,冷战期间的苏联主要领导人;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的主要策划者。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通过秘密报告的方式,揭露了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行为,引起震惊。 下台后郁郁寡欢的苏联前领导人赫鲁晓夫在沉寂中病逝,当时的俄罗斯各大报纸在报道中甚至没有明显突出他的名字。有人说他是“鲁莽的改革家”。 问题情境1:赫鲁晓夫为何要改革? 材料1、1913~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了12倍,农业只提高40%,1953年全苏联人均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 材料2、(苏联)农、轻工业的发展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 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尤其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2)赫鲁晓夫上台并巩固了自己在苏联的最高领导地位。 农业: ①废除谷物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的收 购价格; ②允许农民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的 自主权; ③大规模垦荒,扩种玉米。 工业:

文档评论(0)

缤纷生活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2000055000022
认证主体深圳市宸艺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湖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0300MA5GCDT06T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