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上第一章第三节
等高线地形图
教学目标
1.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等。
2.判读坡度的陡缓。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顶)、山脊、
山谷、陡崖地形部位。
第一课时——等高线地形图
海拔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思考: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是8844米,我国吐鲁番盆地的平均海拔-155米,那么两地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米。
8999
等高线——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200
200
200
200
等深线—— 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的连线
海拔高度相同的点的连线
坡缓
坡陡
等高线稀疏
等高线密集
举一个生活小例子帮助同学们理解
甲
乙
问题:1、DC两点的相对高度是多少?
2、甲乙哪条登山路线省力些?为什么?
3、B点的海拔大于多少米?小于多少米?
答案:1、100米。
2、甲,因为甲路线上的等高线稀疏,缓坡。
3、大于400米,小于500米。
等高线
想一想,我们是如何用等高线表示各地形部位呢?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试一试 在图中找出山峰、山脊、山谷及陡崖。
山峰
山脊
山谷
陡崖
点击文字进相应图片
300
306
309
312
弯曲部分向高出凸出为山谷
脊山为出凸处低向处曲弯
小结
等高线
地形图
概念:海拔、相对高度、等深线、等高距
计算:估算海拔、相对高度。
判读:
坡度的陡缓
地形部位
山峰
山脊
山谷
陡崖
解决实际问题
讲完了!同学们棒棒哒!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醉翁亭记》PPT教学课件-完美版.pptx
- 《爱惜粮食-节约粮食》PPT(完美版).pptx
- 【CN109697867A】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交通控制方法及系统【专利】.pdf
- 第六章土壤中有机污染物与环境质量.ppt
- 九年级物理九年级物理力课件.pdf
- 第三章物业管理程序.ppt
- 上海装修设计报价.docx
- 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ppt
- 发电厂电气部分知识点总结.pdf
- 某电商公司胜任力模型实施方案.pptx
- GB/T 39560.10-2024电子电气产品中某些物质的测定 第10部分: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测定聚合物和电子件中的多环芳烃(PAHs).pdf
- 中国国家标准 GB/T 39560.10-2024电子电气产品中某些物质的测定 第10部分: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测定聚合物和电子件中的多环芳烃(PAHs).pdf
- 《GB/T 39560.10-2024电子电气产品中某些物质的测定 第10部分: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测定聚合物和电子件中的多环芳烃(PAHs)》.pdf
- GB/T 39560.302-2024电子电气产品中某些物质的测定 第3-2部分:燃烧-离子色谱法(C-IC)筛选聚合物和电子件中的氟、氯和溴.pdf
- 中国国家标准 GB/T 39560.2-2024电子电气产品中某些物质的测定 第2部分:拆解、拆分和机械制样.pdf
- 中国国家标准 GB/T 39560.302-2024电子电气产品中某些物质的测定 第3-2部分:燃烧-离子色谱法(C-IC)筛选聚合物和电子件中的氟、氯和溴.pdf
- GB/T 39560.2-2024电子电气产品中某些物质的测定 第2部分:拆解、拆分和机械制样.pdf
- 《GB/T 39560.2-2024电子电气产品中某些物质的测定 第2部分:拆解、拆分和机械制样》.pdf
- 《GB/T 39560.303-2024电子电气产品中某些物质的测定 第3-3部分:配有热裂解/热脱附的气相色谱-质谱法(Py/TD-GC-MS)筛选聚合物中的多溴联苯、多溴二苯醚和邻苯二甲酸酯》.pdf
- 中国国家标准 GB/T 39560.303-2024电子电气产品中某些物质的测定 第3-3部分:配有热裂解/热脱附的气相色谱-质谱法(Py/TD-GC-MS)筛选聚合物中的多溴联苯、多溴二苯醚和邻苯二甲酸酯.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