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教育哲学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浅析.docx

中庸教育哲学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浅析.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 PAGE \* Arabic 1 页第 PAGE \* Arabic 1 页 中庸教育哲学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浅析 【摘〓要】《中庸》是儒家关于对世界、社会、人生以及自身的为人处世的伦理道德观和思想方法论,是 中国 代社会 的指导思想。其 教育 思想往往为人们所忽视。但蕴涵了深刻的教育 哲学 思想。这些教育哲 学思想对当前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依然具有重要的借 鉴作用。 【关键词】天命 人性 和谐 《中庸》是论人性修养境界的一部专著,《中庸》开篇就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意思就是,上天所赋予的叫作性,遵循人性行事叫作道,把道加以修明和推广叫作教育。很明显,《中庸》的教育思想,或者说修养论,是建立在天赋人性论之上的。这就是人的本性,循性而行就叫道,修 治此道谓之教。 《中庸》中的天命思想来源于传统宗教中的“帝”、“天”等观念。“命”的最初含义是命令之命,而后 发展 出宗教性的天命,再发展出客观必然性的命运。此外还可以指一般性的道德法则,向具体个体上的凝结。例如,《左传·成公十三年》中刘康公的一段话“吾闻之,民受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仪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之以福,不能者败之以祸。”但此处的“哲”,只是人的生命的一部分,还不能把它归 结为人的本质,也就是说不能把它看成是人之为人的“性”。 《中庸》并没有点出人的本性是什么,不过既然讲要“率性”, 自然 表明了人的本性中含有某种积极的或良性的潜质,否则如荀子所主张的“人性本恶”,必须“化性起伪”,就不能提倡“率性”了。我们知道思孟学派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孟子正是在《中庸》的基础上对人性的内涵作了发挥和扩充,明确指出人性本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 ,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中庸》上承孔子思想,并加以发展扩充。虽然在《中庸》的时代,天的地位进一步失堕,但《中庸》仍把人德性的超越、形上的基础建立在“天”或“天命”之上。孔子证悟出了天命与人性之间的关系,以为天命下贯即为人性,但他并没有直接作出这样的判断,提出这样一个命题。到了子思,经过了孔子的证悟与曾子的传授,天命下贯即是人性这一思想己经成为一种不证自明几乎可以说是先验的东西。所以《中庸》开篇便开宗明义地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 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从字面讲,意思是说,天之命下贯即为人之性,遵循性(天命)而行即是道,修道即是教化。这里实际上在天命与人性之间建立了一个连接点,一个桥梁,把天命与人性联系起来,而且是毫无阻隔地联系起来。人性来源于天命,天之命下贯于人即为人之性,故可以说人性即为天命。人的生 命是即经验即超越的,生命的每一具体活动本身即具有无限崇高的价值,人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就是人尽其性,上达天德的必经之路。这样人的终极关怀便有了扎实的落脚点,而不再悬浮于空中,因为此岸即是彼岸。 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和谐应该是整体与个别、动与静、有序与无序、平衡与不平衡的统一,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体现和谐。由此, 我们可以对《中庸》的和谐教育进行如下阐释: 首先,正确认识德育与智育、 体育、美育以及劳动技术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德育为基础,德、智、体、美、劳等和谐发展。儒家把能否把握《中庸》道作为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高低和选贤任能的一条重要标准,其实质是想通过中庸实践,以最佳的方式和效果处理主客体间的关系,使社会人际关系有序化、和谐化、规范化,这与“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确立的教育的四大支柱中“学会共同生活”中强调理解他人、友好相处、团结合作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即将德育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以德育作为基础的同时,强调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共同和谐发展是达到德育目标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缺一不可。 其次,组成社会 教育 的各要素之间应该是和谐的。在 自然 、社会、环境、学校、家庭,以及教育内部德、智、体、美、劳各育之间,师生关系,乃至教学过程中的诸种方法、手段的运用等等都应该呈现出协调、配合与多样性的统一。这样一种和谐的教育无疑 能使学生产生愉悦,从而自觉、积极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去。 再次,更重要的是促进教育主体,即学生的全面、主动、和谐的 发展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满自信,主动投入,自主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发展方向,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同时,也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得到了优化发展。总之,《中庸》的和谐教育就是以“中”、“和”的 哲学 理念为指导,以自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协调并整体优化各种教育因素和资源,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从

文档评论(0)

ccccccxx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临沂冉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IP属地山东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371300MA9576790T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