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一章 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阶段.ppt

  1. 1、本文档共6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洋务运动的兴起 过渡性 若干重大问题 思考题 1.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试述每一阶段的主要特征。 2.如何认识中国近代经济的过渡性? 3.中外贸易及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 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进口以直接消费资料为主,出口以农产原料及手工制品、半制品为主的格局没有改变。但进口中生产资料比重增加;出口中农产原料比重上升幅度较大,手工产品比重下降,后期机制品出口比重增加。 839 2175.1 789 1046.9 890 1128.2 1925-1929 650 1685.7 571 758.3 732 927.2 1920-1924 437 1134.1 424 562.1 451 572.0 1915-1919 364 945.5 315 417.7 417 527.8 1910-1914 285 738.6 230 304.9 342 433.7 1905-1909 205 531.4 183 242.7 228 288.7 1900-1904 148 383.3 142 189.0 153 194.3 1895-1899 100 259.4 100 132.7 100 126.7 1890-1894 基准指数 百万关两 基准指数 百万关两 基准指数 百万关两 贸易总值 出口净值 进口净值 年 份 中国进出口贸易值统计(五年平均值) 中国国际收支的恶化 巨额贸易逆差加上战争赔款导致巨额国际收支逆差,主要靠华侨汇款和外人在华开支弥补。 (二)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历届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 政策趋向:从“重本抑末”到“通商惠工”。 三次经济立法高潮: 清末新政时期 北洋政府初期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2.国内市场与商业、金融业的发展变化 国内市场的扩大:(1)农产品商品化。 21.8% 1920 15.8% 1894 10.0% 1840 商品率 年 代 粮食商品率 主要农产品商品值增长率 1.8% 1920-1936 1.6% 1895-1920 1.3% 1840-1894 增长率 时期 (2)埠际贸易值 4.0 1.5 — 增长率 6.4% 70.0 1920 1.8% 14.0 1894 — 5. 6 1840 年均增长率 贸易值 年代 埠际贸易值及增长率 单位:亿元 1920-1936年间,国内市场商品值增长了82.1%,年均增长率为3.8%,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54%,年均2.7%。 商业的新变化: 新式商业的崛起——商业的三重结构(外资商业、华资商业、传统商业) 金融业的发展变化: 票号业由盛转衰——钱庄业的波动型发展——中国新式银行业的兴起 中国通商银行 金城银行天津分行 3.工矿交通业的艰难发展 工矿业: 清末的初步发展——民国初年:民族工矿业的“黄金时代”——二三十年代的调整、改革——化学工业的崛起。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商办轮船业的发展——铁路建设的两次高潮——公路建设的逐步展开——民用航空事业的发端。 手工业的新发展 传统手工业一部分衰落,一部分获得新的发展——新手工行业的出现。 (三)农村封建生产方式的延续与变化 1.农业生产关系状况及其变化 封建地权分配关系继续占统治地位 30年代中期,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4%的地主,却占了40%以上的土地;富农占人口不到7%,占地约20%;占人口多数的贫雇农农拥有的土地却很少。 封建租佃关系及其变化 租佃关系的范围在扩大——实物地租仍占主要地位——地租率呈逐渐增长的趋势——预租制、押租制呈逐渐增长趋势。 农业新经营方式的出现 经营地主和富农经济的发展——农牧垦殖公司和资本主义中小农场出现。 2.农业生产状况 农业科技的推广及其障碍 培育和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动使用先进农机具——使用化肥 土地垦殖的扩展与耕地面积的增加 东北、内蒙、苏北等地。近代耕地面积不断有所增加,而且在1893年后增幅较大。 农业生产的基本状况 经营规模狭小——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落后——低而不稳的农业收成与土地产量。 三、不同经济体制的较量(1937-1949) (一)日占区的殖民地经济 (二)官僚资本统治下的国统区经济 (三)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成长及其胜利 (一)日占区的殖民地经济 1.对东北的掠夺与统制 2.对关内经济的破坏与掠夺 3.台湾的殖民地经济 (二)官僚资本统治下的国统区经济 1.抗战时期的国统区经济 从应变到战时经济体制的建立 安定金融——厂矿内迁——《抗战建国纲领》、《非常时期经济方案》——经济统制 金融统治和通货膨胀政策 四联总处——日益恶化的通货膨胀 大后方的工矿业 公营工业的发展(资源委员会、地方公营企业)、民营工矿业先盛后衰 2.抗战胜利后的国统区经济 敌伪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Nico_Robi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