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大气污染及其危害.pptx

  1.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 大气污染及其危害;一、大气;2、大气的组成 氧气 20.94% 氮气 78.09% 惰性气体 0.9% 其它气体 0.1%;二、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1、大气污染 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 ;指标: 可吸入性颗粒物 SO2含量 NO2含量;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简称AQI)是定量描述空气质量状况的指数,其数值越大说明空气污染状况越严重,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也就越大。参与空??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为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臭氧(O3)、一氧化碳(CO)等六项。;2、大气的污染源 ;流动源: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三、大气污染物的种类;气溶胶状态污染物:;按照来源和物理性质可分为粉尘、烟、飞烟和雾。 粉尘:小固体粒子,粒径在1-200微米; 烟:冶金等过程中形成的固体粒子,粒径在0.01-1微米; 飞烟:染料燃烧产生的烟气灰分钟的细微固体颗粒物。 雾:气体中液滴悬浮体的总称。;;类别;1、二氧化硫(SO2) ;2、氮氧化物(NOx) ; 危害:NO2比NO的毒性高4倍,可引起肺损害,甚至造成肺水肿。慢性中 毒可致气管、肺病变。吸入NO,可引起变性血红蛋白的形成并对中枢 神经系统产生影响。 NOx对动物的影响浓度大致为1.0毫克/立方米, 对患者的影响浓度大致为0.2毫克/立方米。 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居住区的平均浓度低于0.10毫克/立方米,年平均浓度低于0.05 毫克/立方米。 ;3、粒子状污染物 空气中的粒子状污染物数量大、成分复杂,它本身可以是有毒物 质或是其它污染物的运载体。 其主要来源于煤及其它燃料的不完全燃 烧而排出的煤烟、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建筑和交通扬尘、风 的扬尘等,以及气态污染物经过物理化学反应形成的盐类颗粒物。 在 空气污染监测中,粒子状污染物的监测项目主要为总悬浮颗粒物、自 然降尘和飘尘。 ;4. 酸雨 指降水的pH值低于5.6时, 降水即为酸雨。;酸雨对人类生态环境造成的的影响,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水体生态环境的影响; ②对土壤植物生态的影响; ③对人群健康的危害。;5. 一氧化碳(CO) 主要来源: 含碳燃料、卷烟的不 完全燃烧,其次是炼焦、炼钢、炼铁等工业生产过程所产生的。 危害 :人体 吸入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相结合生成碳氧血红蛋白,而降低血流载 氧能力,导致意识力减弱,中枢神经功能减弱,心脏和肺呼吸功能减 弱;受害人感到头昏、头痛、恶心、乏力,甚至昏迷死亡。 空气 环境质量标准:居住区一氧化碳日平均浓度低于4.00毫克/立方米 ;6. 氟化物(F) 指以气态与颗粒态形成存在的无机氟化物。 主要来源:含氟产品 的生产、磷肥厂、钢铁厂、冶铝厂等工业生产过程。 危害:氟化物对眼睛及 呼吸器官有强烈刺激,吸入高浓度的氟化物气体时,可引起肺水肿和 支气管炎。长期吸入低浓度的氟化物气体会引起慢性中毒和氟骨症, 使骨骼中的钙质减少,导致骨质硬化和骨质疏松。 环境空气质量 标准:城市地区日平均浓度7微克/立方米。 ; 地方性氟中毒的特征 ; 氟斑牙(dental fluorosis) ; 氟骨症(skeletal fluorosis) ;7. 铅及其化合物(Pb) 指存在于总悬浮颗粒物中的铅及其化合物。 主要来源:汽车排出 的废气。 危害:铅进入人体,可大部分蓄积于人的骨骼中,损害骨骼造血系 统和神经系统,对男性的生殖腺也有一定的损害。引起临床症状为贫 血、 末梢神经炎,出现运动和感觉异常。 安全标准:我国尿铅80微克/升为正常 值,血铅正常值小于50微克/毫升。 ;五、大气污染与人体健康;;;;;洛杉矶烟雾事件 ;六、大气污染与气象因素;b.逆温层:在局部地区,大气的对流层中上层气温高,下层气温低的反常现象。 冒烟的形状可作为判断依据: ;c.雨和雾;全球变暖 根据对100多份全球变化资料的系统分析,发现全球平均温度已升高0.3~0.6摄氏度。其中11个最暖的年份发生在80年代中期以后,因而全球变暖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 ;1880~1960年间全世界年平均气温与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关系 ;臭氧层破坏 每年春季南极大气中的臭氧层一直在变薄,事实上在极地大气中存在一个臭氧“洞”。

文档评论(0)

daluob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