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医基础理论.pdf

中医基础理论.pdf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基础理论 互根遭到破坏——“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第一单元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② 阴阳互用 ——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 1.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三)阴阳的交感互藏 2 .整体观念 ①阴阳交感——相互发生作用。 阴阳交感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 六腑 ,联系五体、 ②阴阳互藏——阴中有阳, 阳中有阴。故 五官九窍等的五个生理系统, 并通过 经络 纵 说:“天本阳也,然阳中有阴;地本阴也, 横广泛地分布, 以贯通内外上下, 运行 气血 然阴中有阳,此阴阳互藏之道” 。 津液 ,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四)阴阳的消长 (量的改变)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五)阴阳的转化 (质的改变)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生、化、 3.病、证、症的概念 极、变,是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 ①病——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 “寒极生热,热 展规律和转归的 一种完整的过程 。 极生寒” , “寒甚则热,热甚则寒”,其中的 ② 证——在疾病发展过程中, 某一阶段的病 “重”、“极”、“甚”,即是事物阴阳总体属 理概括 。 性发生转化的必备条件 。 ③ 症—— 症状和体征的总称 ,疾病的外在表 (六)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现,对疾病的反映。 4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实质——“证异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治异” “证同治同” (一)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应用 1.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第二单元 阴阳学说 2. 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生有形,不离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阴阳”。 阴阳——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 (二)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和分析病理变化的 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 ①阴阳属性互 基本规律。 相转化;②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即阴阳之中 风、暑、火(热)属阳;寒、湿属属阴 复有阴阳; ③比较对象不同, 阴阳属性亦可 (三)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确定治疗 以发生改变 原则 (1)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 “泻其有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余”(实者泻之),“补其不足”(补阳或补阴)。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①阴盛的实寒证——“寒者热之” ; “冬至四十五日, 阳气微上, 阴气微下; ②阳盛的实热证——“热者寒之” 。 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文档评论(0)

墨象信息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资源汇集

认证主体湖南墨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广东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30104MABMPAJ448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