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doc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寡人之于国也 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的意义,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句式的翻译。 3.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孟子及孟子的思想,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由孟子的《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引入,回忆孟子的名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了解其中包含的仁政思想。 二.板书课题,介绍孟子生平及思想 学生结合注释及《名校联盟》中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正音 王好(hào)战 弃甲曳(yè)兵 不可胜(shēng)食 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 衣帛(bó) 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谨庠(xiáng)序之教 孝悌(tì)之义 然而不王(wàng)者 涂有饿莩(piǎo) 2.学生各自朗读 3.学生齐读 4.指名朗读 5.学生齐读 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熟读课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梁惠王产生了怎样的困惑,因此向孟子询问解决之道? 2、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3、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4、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在回答的过程中,强调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具体参考如下。) 五.结合注解阅读全文,指名学生口头翻译,师生共同纠错。 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勾划重点注释): ①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则:表示假设,如果…就… ② 填然鼓之 鼓:名词作动词 ③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丧:为动用法 死:形容词作名词 ④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树、衣:名词作动词 ⑤ 谨庠序之教 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庠、序: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⑥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 王:名词作动词 ⑦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名词作动词,归咎,归罪 岁:年成 六.布置作业 在熟读基础上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2.结合课文,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教学步骤: 一.检查自读情况 1.齐读课文 2.内容讨论: (1)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背后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2)孟子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以战喻”? (3)“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这两段内容有何异同? (4)孟子在最后一自然段中旨在说明什么?用了什么说理方法? 参考: (1)梁惠王自认为治国比邻国国君尽心,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应该主动投奔归顺他,其目的在于增加兵员,强化战备 。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这两句话值得我们思考:“河内”闹饥荒,把“民”移到“河东”,为什么还要把一些粮食移到“河内”呢?这说明“河内”还有一部分人需要粮食吃,他们会是哪一部分人呢?朱熹说:“移民以就食,移粟以给其老稚之不能移者。”由此可以看出,梁惠王心中装的只是适合作战的“民”,他保的也只是适合行军的壮“民”。 (2)孟子听了梁惠王的言论,了解到梁惠王的困惑与顾虑,明白了梁惠王的政治目的在于富国强兵,梁惠王尽心于民的目的无外乎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在这一点上,他与其他各国君主是一样的。孟子同时又意识到在当时战乱频繁的时代,每个诸侯国都逃不出争霸角逐的格局。战争是当时君王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孟子自然也不能离开战争这个话题而言其他。拿战争打比方说事再妥当不过了,能激发梁惠王的兴趣。这是其一。其二,“战喻”可以直抵问题的实质。 (3)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包括 “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个方面。 王道之始,主要解决了生和死的问题,即“养生丧死无憾也”。“饮食宫室所以养生,祭祀棺椁所以送死,皆民所急而不可无者。今皆有以资之,则人无所恨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生的物质基础是吃和住。死更是大事情,“死生也大矣”,解决好死的最基本条件是能够入土为安,入土需要棺椁。颜回死后没有棺椁,其父亲希望孔子把车卖了给颜回购置棺椁。可见死有棺椁,对那时的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王道之成,不但解决了生死问题,还使民有教,使百姓懂得孝悌,老人可以过上比较好的生活——衣帛食肉。孟子这里尤其强调年龄问题——五十者、七十者、颁白者。可见“王道之成”更强调老年人的“老有所养”。要“老有所养”,物质是基础,但更需“申之以孝悌”,“申”,是反复叮咛的意思,可见孝悌才是重中之重。这与儒家思想对孝悌的重

文档评论(0)

zhangtb20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