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认同感缺失及对策.docVIP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认同感缺失及对策.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认同感缺失及对策 临沂师范学院2008届本科毕业论文 PAGE PAGE 1 模板2: 2008届   分 类 号:                   单位代码:10452 本科毕业论文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认同感缺失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姓 名      褚忠奎              学 号    200403240117        年 级  2004            专 业     社会工作        系 (院)   社会发展学院        指导教师  翟秀海  2008年 4 月 12 日 会地位问题,农民工受歧视问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等等。其中,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是解决当前农民向市民转变的关键。很多学者都在关注农民工的“民生”即社会保障,生活保障等物质制度性方面的保护不足却很少有人关注农民工在精神层面上的对城市的认同的缺失。笔者认为,农民工要在社会生活中融入到城市里,在就业、生活方式等要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首先要在认同感方面得到支持和满足。但就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民工认同感的缺失还是很严重的。下面本文将从社会学、心理学角度去分析农民工认同感缺失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研究基础 本文旨在研究和分析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认同感缺失问题及解决对策,要将本文进行下去就必须先了解本文研究的基础即:何为认同感?认同感包含哪几个方面?其理论支持背景是什么? (一)认同感的定义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认为:“认同(identity)是指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用来界定他们是谁,以及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意义的特征。认同的一些主要来源包括性别、性倾向、国籍或民族性。个体认同的最主要的一种标记就是名字。命名对于群体认同也很重要。”(《社会学》P27)。我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沙莲香给认同做了以下定义:所谓认同(identity)是心理学中用来解释人格统合机制的概念,即人格与社会及文化之间怎样互动而维系人格统一性和一贯性,认同是维系人格与社会及文化之间互动的内在力量,从而是维持人格统一性和一贯性的内在力量,因此这个概念又用来表示主体性,归属性。(沙莲香 社会心理学 前言)。结合上述两种定义来看,认同感可以说是主观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归属感和客观世界对主体的认可程度。 (二)认同感包含的两个方面 笔者根据不同学者对认同感的定并结合我国农民工认同感缺失问题将认同感分为两个方面:自我认同感和社会认同感。 1、自我认同感 自我认同感是个人主体在感觉和知觉的自我发展过程中,通过这一过程形成了对自身以及对周围世界的各种关系的独特感觉。就心理观念而言,农民作为一个群体,有于其自身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特殊性以及在社会中的特定地位,自然会形成他们自己对待世界、社会和人生的基本态度和观念。在这个意义上,农民文化、农民意识确实存在。但是,如果把农民的思想观念和农民文化放到线性文化进化论的某个时点之上,认为农民的意识、观念总是保守的、传统的或落后的,那么,这种认识多少带有偏见和绝对化的局限。农民工自我认同感是在长期的农村社会实践生活中形成的,特定的生活环境、实践场域塑造了农民工的典型性格色彩。 2、社会认同感 社会认同感指他人(客观世界)赋予某个人的社会属性,基本上可被看做是表明一个人是谁的标志。同时,社会认同感也将该人与具有相同属性的其他人联系起来。社会认同感关系着一个人的身份归属、社会地位等。在现实生活中,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居民在观念上差距非常大,不同生活地域环境中的人所被社会认同的程度也就不同。农民代表居住生活在特定地理环境中的人群。这一人群常常与居住在城镇或都市的人群形成一种对照,即“乡下人”和“城里人”。生活环境的不同、社会身份的不同便决定了城乡之间的观念差异,以及社会对这种身份的认知差别。 (三)理论支持背景 农民工在城市化进程中认同感的缺失很容易造成农民工难以融入到城市中。朱力在《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一文中分析关于农民工强化认同感的障碍:“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交往有较大的局限型,主要表现在社会交往的内倾性和表层性两个特点上。内倾性指他们交往的对象指向为同乡和从其他地区来的农村人。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上如果出现问题,更多的是找同乡帮忙。交往的表层性是指与城市居民交往过程中更多的只是涉及业缘关系,而没有情感上的交流。除去业缘联系,他们之间缺乏深入交往的支持点······心理适应是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的标志。”可见朱力认为,农民工在心理上的认同趋向于与自己命运相同的人,而对城市群

文档评论(0)

185****965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