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回顾与展望.docVIP

我国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回顾与展望.doc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回顾与展望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2 文1:我国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回顾与展望 2 一、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的发展阶段 2 (一)实物量考核阶段(20世纪70年代) 2 (二)产值和利润为主的评价阶段(20世纪80年代) 3 (二)缺乏知识与智力资本方面的评价指标 7 (三)对企业技术创新重视不够 8 (四)没有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等企业社会责任 8 三、对我国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展望 9 (一)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9 (二)评价客体的全面化 9 (三)评价内容的多维化 9 1.关注非财务指标 10 3.重视创新业绩的评价 10 4.注重绿色绩效评价 11 5.关注社会责任业绩的评价 11 文2:我国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有效性研究 11 一、企业业绩评价模式分析 12 1.财务模式 12 2.价值模式 12 3.平衡模式 13 二、企业业绩评价模式的选择 14 1.企业目标追求 14 2.全面预算管理 14 3.有效激励机制 15 三、我国企业业绩评价亟待解决的问题 15 参考文摘引言: 17 原创性声明(模板) 18 文章致谢(模板) 18 正文 我国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回顾与展望 文1:我国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回顾与展望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历经了30年的时间。我国的经济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直到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与此相适应,财务会计改革也经历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协调、趋同到等效的发展过程。作为财务会计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业绩评价也历经了不同的演变过程。本文从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的发展阶段、现行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未来趋势的展望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的发展阶段 我国对企业业绩评价的研究探索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进程,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及国有企业的改革而逐渐走向成熟,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实物量考核阶段(20世纪70年代) 此阶段属于计划经济时期,企业以实物量考核为核心。 国有企业基本没有经营自主权, 只是作为国家经济管理部门的派生机构而存在的经济单位。在此情况下,政府评价考核企业业绩采用的方法是对照指令性生产计划,以“产品产量”、“企业产值”为核心内容。这一评价方法在当时对提高企业产品生产能力、缓解物资供应紧张局面、建立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巩固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等方面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这种以实物产量为主的企业考核方式,导致国有企业严重缺乏效率,许多企业为了提高本企业的地位,扩大经营者本人的业绩,都有一种总量扩张的冲动,千方百计地争资金、争项目、争资源,不计成本、重复建设,技术创新更是无从谈起。 (二)产值和利润为主的评价阶段(20世纪80年代) 此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1979—1982年的放权让利,1983—1986年的利改税,1986—1991年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开放后的放权让利时期,国有企业考核评价以产值和利润考核为主要内容。改革开放以后,国有企业自主权扩大,市场化程度提高,初步拥有了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地位。这一时期对国有企业经营业绩的考核管理还没有完全摈弃行政管理和计划控制,但已开始认识到企业经营和发展是诸多因素所决定的,单一指标考核方法已不再适应转轨过程中的国有企业管理,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开始为各方面所接受。1982年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等六部委制定了主要包括总产值和增长率、上缴利润和增长率、产值利税率和增长率、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销售收入利润率和增长率等在内的16项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作为考核企业的主要依据,同时规定从中选择10项指标进行考核。具体考核办法为综合记分卡,即通过报告期指标与基期指标逐一对比,判断企业经营改善、持平与退步情况,然后进行打分,计算企业经济效益的动态发展指数。这种方法避免了单一指标的片面性,并解决了从总体上评价反映经济效益的各方面因素的问题。但这种方法也存在明显的缺点:一是没有将考核指标按照重要性程度进行划分;二是只是简单地进行历史对比,容易导致“鞭打快牛”的现象,越是基础差的企业越是容易得高分。所以,这种方法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被淘汰。 20世纪80年代后期,承包制成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形式,但这种尝试并没有解决国家作为所有者在充分信息条件下,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业绩进行全面考核评价的问题,反而是企业经营者利用经营自主权不断侵犯所有者的权益。为克服承包制的弊端,1988年国家统计局、国家

文档评论(0)

asen199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