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峰如簇”“簇”字辨析.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翠峰如簇”“簇”字辨析 统编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下册在古诗词诵读部分收录了王安石咏史怀古佳作《桂枝香·金陵怀古》。其中一句“翠峰如簇”中“簇”所注解释为:箭头,形容山峰林立。笔者对此存有疑虑,认为略微欠妥。 教科书中这个注释其实将“簇”这个字的两个义项杂糅了。《宋词选》中对本词中“簇”的解释为:“如簇:像箭头一样尖削。簇,通镞,即箭镞;也可解释为攒簇。”《宋词选》中对本句中“簇”的理解分为并列的两种。第一种,“簇(cù)”是通假字,通“箭镞(zú)”的“镞”,本句形容的是金陵一带的青翠山峰如箭头一般尖峭挺拔,直指苍穹,强调山势之壁立高耸。如果这样理解,结合上句“千里澄江似练”,发现“澄江似练,翠峰如簇”这两句形成了工整的对仗,而且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笔法老练,从遣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似乎完全说得通。第二种理解认为这里的“簇”用的就是“簇”的本意,并未使用通假。“簇”是形声字,从竹,本意是丛生的竹子,引申为丛集,聚集的意思。因此“簇”作为动词,有攒簇,聚集之意。《宋词选》中关于簇的第二个解释强调的是山峰密集攒簇,连绵相续,表现的是山之多。 教科书中关于本句的注释为“簇:箭头,形容山峰林立。”编者在解释时没有像《宋词选》一样细分这两种解释的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而是笼统的混为一谈,既想强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青山如箭镞般高峻,又要强调山势的攒簇连绵。“簇”作为“箭头”这个义项,古籍中并不常见,学生在之前所学的课本中也并未接触。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对“簇”的解释有三个:第一个,动词,聚集。例:唐韦庄《听赵秀才弹琴诗》:“蜂簇野花吟细韵”。第二个,量词,用于成堆的东西。例: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桃花一簇开无主”。第三个,名词,养蚕的工具,供蚕结茧的秸秆(农家口中的“蚕山)。例:《司马徽别传》“有人临蚕求簇箔”。王力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并没有单独列出“簇通镞”这个义项。反过来,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镞”字的解释中也没有“镞通簇”这项。 笔者在古诗文网中对“簇”进行检索,所列的唐诗宋词中运用的“簇”字,义项都偏重于《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第一和第二个义项解释,暂未找到“簇通镞”的旁证。经过一番对古籍的检索后,笔者也只是在《玉篇》中找到“簇:楚角切。矢金也”这个最接近“簇”的意思为箭头的义项。在现代汉语使用中,保留的义项也只是《古代汉语词典》中第一、第二个义项,如“簇拥”“花团锦簇”“一簇鲜花”等。因此對于“簇通镞”如此生僻少见的义项,编者有必要采用《宋词选》的注释方法,增加补充说明“簇通镞”,以方便学生理解。另外,教材中在解释“簇:箭头”之后又添补一句“形容山峰林立”。“林立”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动词,像树林一样密集地树立着,形容很多。从教科书中使用“林立”这个词作为“簇”字注解上来看,编者又想强调的是山之多而非山之陡峭挺拔。但从“箭头”过渡到“林立”,语义上没有顺承关系,非常割裂。如若要强调山峰之多,应补充说明数量,“山峰如束束的箭头竖立,形容山峰林立”,这样语义才连贯。 由此看来,教科书选用注释时,可以采取两种方法,一种是采取《宋词选》中的方法,把两种理解并举陈列,任由读者取用;另一种是补充完整的解释说明:簇:通镞,箭头,指群山如束束箭头般林立。这样解释,才能符合语境,能自圆其说。 但笔者身在南京,个人认为将“簇”字解释为箭头,继而再强调山峰林立,实乃多此一举。因为南京的山形地势其实和精巧锋利的“箭头”完全没有相似之处。结合地理知识看,南京属于江南丘陵地带边缘,此地丘陵与平原交错分布。起伏不大,坡度较缓,顶部一般较为浑圆。古人形容南京地势“虎踞龙盘”,未强调山势陡峭奇绝如刀削斧凿般挺立于地面。以南京最高的紫金山为例,从绝对高度观察,并不高峻入云,没有如箭镞般直插霄汉的气势,而且占地面积广大,并不陡峭。从视觉角度上讲,紫金山的山体和尖锐挺拔的箭头实在并不相像。且纵观南京附近的多座山峰,也未有如箭头般高耸陡峭的山峰。比喻讲求形似,箭镞顶部多为尖利的锐角,而南京地区的山峰没有悬崖峭壁的陡直险峻之貌,因此将南京的翠峰比喻成箭镞,形貌并不相似,王安石由眼前山景联想到如箭镞这一喻体可能性并不大。而将“簇”解释成“攒簇”,则更符合地貌特点。南京的山虽然不算高,但环宁皆山,大大小小的山峰形成了多座山体延绵相接的丘陵风貌。千百年来,自然地貌变化不会太大。可以想见当年登临高处的王安石所见的必然是层峦叠嶂延绵不绝的风景,而非高耸入云的峭拔高耸座座山峰。 其实在古诗词中还有其他篇目涉及“山如簇”这种句式,比如宋代姚镛《桐庐道中》有句:“两岸山如簇,中流锁翠微,风帆逆水上,江鹤背人飞。”姚镛所写的是桐庐山水,桐庐在浙江,浙江也属于丘陵地带。桐庐境内沿着富春江周边群山连缀相接,所以姚诗其实写的是舟行富春江中,两岸青山绵叠不绝的场景。再如

文档评论(0)

万象研究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