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书院实施通识教育的若干思考(教学资料).doc

现代大学书院实施通识教育的若干思考(教学资料).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现代大学书院实施通识教育的若干思考(教学资料) 文档信息 : 文档作为关于“幼儿或小学教育”中“教育管理”的参考范文,为解决如何写好实用应用文、正确编写文案格式、内容素材摘取等相关工作提供支持。正文9838字,doc格式,可编辑。质优实惠,欢迎下载!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1 文1:现代大学书院实施通识教育的若干思考 2 一、何为通识教育? 2 二、通识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与实践 3 三、书院制下实施通识教育的典型案例 5 (一)复旦大学 5 (二)香港中文大学 7 四、现代大学书院如何实施通识教育制度? 8 (一)现代大学书院的通识教育应自觉与大学本科教育宗旨相一致 9 (二)大学书院的通识教育要自觉吸收中国 传统文化的精华 10 (三)大学书院的通识教育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11 文2:关于我国高等通识教育的若干思考 11 一、高等教育在社会中的职能差异 12 二、高校大环境差异 13 三、高校選修课与必修课比例的差异 13 四、课堂设置灵活度差异 14 参考文摘引言: 14 原创性声明(模板) 15 文章致谢(模板) 16 正文 现代大学书院实施通识教育的若干思考(教学资料) 文1:现代大学书院实施通识教育的若干思考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 06-2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我国内地高校住宿学院制改革的本土化实践研究:以五所高校为例”(13YJC880026) 作者简介:何毅(1979-),男,湖北房县人,博士,温州大学副研究员,超豪学区党委书记兼主任,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现代大学书院研究。 通识教育与大学书院关系密切。目前,不少实施书院制改革的高校明确地将通识教育作为本校书院制改革的出发点,也有高校在本校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一些通识教育的课程并已初具规模。然而,通识教育制度与大学书院制之间到底具有什么关系?大学书院制下如何开展通识教育?这是本文关注的问题。 一、何为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general education”的英译,有时也被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与“general education”类似的词语是“liberal education”,后者通常被译为“博雅教育”或“自由教育”。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有相通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差别。一般认为通识教育继承了自由教育思想并对自由教育的内涵有所拓展。除以上称呼外,通识教育还有核心课程、共同学习、文理教育等别称。 何为通识教育?台湾大学教授黄俊杰博士认为,“通识教育就是一种建立人的主体性,以完成人之自我解放,并与人所生存之人文及自然环境建立互为主体性关系的教育,也就是一种完成‘人之觉醒’的教育”[1] 清华大学李曼丽教授认为,“就其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2] 首次正式定义通识教育这一术语的哈佛委员会在1945年发表的报告《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也即《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中,将通识教育定义为“学生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一部分,该部分旨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负责的人和公民。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提供广泛的批判意识以使能识别出任何领域中的能力”[3] 通过以上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什么是通识教育”是一个仁者见仁的话题。但是关于通识教育的共识就是,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有别于专业教育却又与专业教育相互渗透的“非专业性、非功利性、非职业性的教育” 二、通识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与实践 我国通识教育最早可追溯到汉三国时期对“通才教育”的描述上。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谈及古文中四种不同风格的文体时说,“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诛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惟通才备其体”。通才在这里是指四种文体都能娴熟运用的人,用来引申指学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的人。 通才教育作为大学教育宗旨和办学思想,在清朝末年张百熙主持起草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和《重定学堂章程折》中也有相关论述。此时所谓的通才教育非常重视传统的纲常礼教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民国时期,蔡元培、梅贻琦、朱家弊、潘光旦等对通识教育都有论述,并提出了许多深刻见解。蔡元培先生非常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强调大学不仅要研究高深学问,更要注重引导学生拓展知识视野。他在1912年10月颁布的《大学令》中指出,大学是“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

文档评论(0)

szbalala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深圳市巴啦啦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广东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0300MA5FCP2R7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