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课件(第三课时).pptx

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课件(第三课时).pptx

  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部编版四年级道法下册;11.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 玉米皮编织的坐垫在民间由来已久,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因为现在需要少了,慢慢地已难觅踪迹。;新知讲解; 2008年1月14日《人民日报》报道,曾广为流传的凤阳花鼓戏濒临失传。由于学习时间长、经济效益低,没人肯学唱。无独有偶,2008年1月26日《新闻联播》报道,惠山泥人的传承人王南仙从泥人厂退休后,二十多年一直没有拜师学艺的徒弟,为防止惠山泥人艺术失传,当地政府不得不通过给学徒发工资的方式给她招聘了九个徒弟??事实上,还有很多民间艺术也处在衰落的边缘,被报道出来的只不过是“冰山一角”。;保护民间艺术;无锡惠山泥人;川剧; 泰安渔鼓起源于商末周初,起初叫“三根木”。泰安本地的一门艺术——泰安渔鼓,这门艺术如今已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近现代发展最盛,而随着时代发展,听渔鼓的人不多了,唱渔鼓的人也越来越少这门手艺正濒临失传!; 唢呐:是中国传统的民间吹奏乐器,但大家平时欣赏到的唢呐演奏越来越少,安庄镇马埠村民梁氏唢呐队、汶阳镇砖舍村“李氏唢呐”都面临失传,李志全“李氏唢呐”是第六代传人,2007年“李氏唢呐”被列为肥城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10年被确立为泰安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素材:唢呐独奏《社庆》;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 泰安梆,又名莱芜梆。莱芜梆,又名“莱芜讴”,也叫“靠山梆”或“泰山梆”,兴盛于清初,流行在山东莱芜、新汶、泰安、蒙阴一带。《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1983年版)中有专文记载。;手工木雕;;保护民间艺术;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民间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明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种民间艺术的失传,也就意味着某种民族文化的消失。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我们应该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传承我们的民间艺术。; 面对一些民间艺术衰落的现状,我们只有找出原因,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它们。; 我叫“春联”,曾经家家户户过年时都会把我粘贴在门面上或门框上。因为我对仗工整,辞藻优美,既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体现,也是中国人美好生活愿望的表达。;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我逐渐被人们冷落,尤其是在大城市中,不少年轻人觉得我土气,过年时不再用我。而且,现在会写毛笔字的人也越来越少了。;;春联衰落的原因; 编灯是一种在江南地区已经流传了千余年的手艺,象征着人们生活蒸蒸日上、祥和幸福,是人们喜宴、庆典的常见艺术品。浙江著名的编灯艺人吴大弟编的旗灯远近闻名,为当地人的生活增添了不少光彩。他一直很想找几个徒弟,一来年纪大了,好有个帮手,又有个照应;二来也能把这编灯手艺一代代传下去。然而,编灯手艺既费时又费力,而且不挣钱,他一直没有招到徒弟。;老北京时期的吹糖人这门民间手艺现在已经基本不存在了。究其衰落的原因:一是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没有人再愿意吃这样的食品了;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忽略了传统艺术的传承。;素材:吹糖人,随着时代进步面临灭绝!; 长江岸边的劳动号子正走向衰落。劳动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的民间歌曲,在劳动过程中,尤其是集体协作性较强的劳动,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劳动者常常发出吆喝或呼号。现在由于时代的进步,这些吆喝、呼号声已逐渐被劳动人民美化,发展为歌曲的形式。;衰落的原因; 对民间艺术的保护,我们少年儿童也能贡献一份力量。 ;保护民间艺术,我们可以通过举办艺术节、展览会、交流研讨会等方式扩大民间艺术的影响力,增加社会对民间艺术的了解。; 民间艺术“小传人” 2013年5月31日,南京市栖霞区某小学校园里热闹非凡,一场由该校学生主办的民间艺术展演拉开帷幕。四条“小彩龙”在校园里穿梭游行,翻腾舞动。原来,同学们想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向他们的师傅汇报学习成果,也向全校师生展示民间文化艺术。 上世纪90年代,“栖霞龙舞”这一民间艺术后继乏人。为了进一步弘扬和传承这项民间艺术,70岁的“栖霞龙舞”传承人薛友新走进小学校园,给孩子们当龙舞教练,义务教学排演。一开始就有50多名同学报名。 “只在电视里看过舞龙,还没见过真正的舞龙,我是龙的传人,当然也要学会舞龙。”四年级学生杜朕是“龙头”,在舞龙时他要一边做动作一边喊口号:“龙出水、龙回首、滚龙、大摆……一套表演结束后,杜朕已满头大汗,不过,他说:“参加舞龙既能传承传统文化,又能锻炼身体,我觉得挺好的。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很支持我。”;素材:争做民间艺术“小传人”; 2003年,由冯骥才倡议推动的中国民间文化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溪涧月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如有问题,请于后台留言联系上传者解决,如文档无法编辑,课件中音视频无法播放等。如遇课件中视频无法播放,请留言或私信,一定予以解决。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43101132000005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7月27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