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施良方-考研-考博知识汇总.doc

《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施良方-考研-考博知识汇总.doc

  1. 1、本文档共7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 施良方 绪论-课程与课程理论 影响较大的课程理论流派: 1.以学术为中心的学科课程理论; 2.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改造主义课程理论;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第一节 课程的定义 二、几种典型的课程定义 1.课程即教学科目 这种定义的实质,是强调学校向学生传授学科的知识体系,是一种典型的“教程”。然而,只关注教学科目,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心智发展、情感陶冶、创造性表现、个性培养以及师生互动等一些对学生成长有重大影响的维度。其实,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范围,远远超出了正式列入课程的学科。现在我国各地的课程改革,已把活动和社会实践列入正式课程,这说明把课程等同于教学科目是不周全的。 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这一定义把教学的范围、序列和进程,甚至把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即把所有有计划的教学活动都组合在一起,以图对课程有一个较全面的看法。相对来说,这个定义考虑得比较周全。 但是这一定义本身也存在疑义。何谓“有计划”?有人认为这是指计划的书面文件。但有人通过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作了仔细观察后,许多教学活动是基于非书面计划的东西来安排的。 3.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课程不应该指向活动,而应该直接关注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即要把手段转向目的。 然而,预期会发生的事情与实际发生的事情之间总是存在差异。预期学习目标是由课程决策者制定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组织课堂教学。 另外,容易忽略非预期的学习结果,如隐性课程的影响等。 4.课程即学习经验 惟有学习经验,才是学生实际认识到的或学习到的课程,但在实践中很难实行。 5.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基本假设:个体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是个体社会化。课程应该反映各种社会需要,以便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 6.课程即社会改造 课程不是要使学生适应或顺从社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现存社会制度的束缚。课程的重点应该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弊端、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等方面,要让学生通过社会参与形成从事社会规划和社会行动的能力。 三、课程定义的方式 古德莱德对课程的分类: (1)理想的课程 (2)正式的课程 (3)领悟的课程 (4)运作的课程 (5)经验的课程 第二节 课程理论概述 一、课程研究历史概述 博比特,1918出版的《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领域的诞生。 活动分析法:最科学的方法就是通过对人类社会活动的分析,发现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等,以此作为课程的基础。 查特斯的“错误分析或苦难分析”:通过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错的地方,选择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以便克服或纠正他们。 同时主张把理想作为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 美国“八年研究” 泰勒的课程原理(目标模式):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从以上反映出课程编制的四个步骤: 1.确定目标 2.选择经验 3.组织经验 4.评价结果 泰勒认为,要对目标作出明智的抉择,需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信息: 1.对学生的研究 2.对当代生活的研究 3.学科专家的建议 三、现代课程理论流派 1.学科结构课程理论 理由:学科是深入探究和构建各门学科所必需的法则。由三种结构组成: (1)组织结构:指说明一门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基本方式,同时也表明这门学科探究的界限。 (2)实质结构:探究过程中要回答的各种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 (3)句法结构:指各门学科中收集数据、检查命题和对研究结果做出概括的方式。 代表人物及学说: 布鲁纳:结构课程论 好处:1.掌握结构,使学科更容易理解。 2.有助于更好的记忆科学知识 3.有助于促进知识技能的迁移 4.有助于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 施瓦布:学科结构对教育有双重意义: 第一,教育工作者在设计课程和准备教材时就必须考虑学科结构,否则课程计划可能被错误地实施,教材可能被误教。 第二,一定要把学科结构深入到课程各个方面,使其成为课程内容的实质,否则就会把学生引入歧途。 2.社会改造理论 弗莱雷,新马克思主义学者 核心观点: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现存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3.学生中心理论 经由杜威的发展而形成,两个基本特征: 1.课程的核心不是学科内容,不是社会问题,而是学生的发展。 2.课程内容不是既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变化而变化的。 罗杰斯: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从中获得个人意义。意义不是内在于教材之中的,而是个人赋予教材以意义的。课程的职能是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有助于个人自由发展的、有内在奖励的经验。 第一编 课程的基础 第一章 课程与心理

文档评论(0)

147****426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认真 负责 是我的态度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