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优秀教学随笔:《乘法分配律》教学谈.doc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随笔:《乘法分配律》教学谈.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随笔:《乘法分配律》教学谈 乘法分配律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模型,在小学阶段所学的运算律中,它是学生最难理解和掌握的。有些学生在学习时就糊里糊涂,始终弄不明白乘法分配律为什么会有这种形式上的变化;有些学生虽然在学习时会机械地模仿,但很快就遗忘了,更谈不上自觉和灵活地运用……许多老师抱怨说:该让学生举例验证的都举例验证了,该让学生抽象概括的也都抽象概括了,学生经历了学习的过程,为什么还会出现上述情况? 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在教学时,只重视引导学生对规律的“外形”进行研究,忽视了对规律“内在”的本质进行探究,导致学生对规律的实质体验得不够,领悟得不深。学生感到困难的具体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点:一是感性积累少。对于加法、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学生在正式学习之前就经常运用,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经验,因此很容易理解和掌握,但学生在学习乘法分配律之前很少有这方面的感性积累与直接经验。尽管学生在学习笔算乘法(如两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等)时也曾用到过乘法分配律,但那时还处于无意识的状态,只是根据算式的意义去计算。二是内在算理糊。学生只知道乘法分配律外形上的变化,对内在的算理认识不清,当然很容易把规律从机械记忆中“挥发”掉。三是自主体验缺。大多数教师通常是根据教材例题的问题,让学生列出两种算式并说明理由,从而得出一组等式;然后再让学生写出几组类似的等式,对几组等式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找出等式两边的异同及其联系,引出猜想;接着启发学生大量举例验证,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最后引导学生应用规律解决问题。这样教学看起来学生经历了探索过程,也发现了规律,但学生只是从形式上感知了规律,未从实质上加以领悟。再说,教师也未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小学生来说,进行抽象思维需要有形象来支撑,否则就难以建构规律的基本模型。比如,教师只把教材主题图中的问题当作一个引子,一引就丢,未能充分发挥其在建构模型过程中的桥梁作用,学生的直观体验不鲜明、不丰富,不能建立表象,更难实现抽象。为此,笔者认为:要始终抓住内在不变的“理”来说明外在变化的“形”,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借助直观丰富的表象理解乘法分配律,并真正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切实增强体验,不断获得真切感受,充分积累活动经验。笔者改进如下: 一、充分借助主题图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抽象思维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形象或表象的支撑,可以说形象思维和表象思维在小学生思维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为此,教师要充分用好主题图中的直观形象,让学生借助这根“拐杖”,丰富表象,逐步抽象。在教学时,教师除了要让学生会用两种方法解答教材中提出的问题“买5件夹克杉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并说明算理外,还要引导学生借助具体图进一步理解算理。笔者出示如下图: “分”别算(横看):先算5件夹克衫的价钱,65#215;5,再算5条裤子的价钱,45#215;5,最后把夹克衫和裤子的价钱合并,65#215;5+45#215;5。“配”套算(竖看):先把1件夹克衫与1条裤子配成1套,算出1套衣服的价钱,65+45,再算出5套衣服的价钱,(65+45)#215;5。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不管是“分”别算,还是“配”套算,都是求买5件夹克衫与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即5个65与5个45的和一共是多少,所以(65+45)#215;5=65#215;5+45#215;5,从而从根本上进一步说明了算理。 笔者还引导学生计算买其他套数(并过渡到买a套)衣服的价钱,并启发学生借助示意图说明两种列式的算理各是什么,让学生在充分举例和相互交流中不断强化形象,积累和储备表象。 这样教学就能让学生既很直观地理解“分”,又很形象地领悟“配”,为后面的抽象概括提供形象的支撑;就能使学生清晰地储存形象,以便顺利地提取并灵活地运用形象。学生以后一旦见到形如乘法分配律的算式,就能立即再现主题图中“分”与“配”的情境,借此进行思考。即使规律暂时遗忘,仍然可以借助表象很快重新获得。 二、不断运用数形图 在教学中,许多教师都让学生列举了大量的体现乘法分配律外形特征的算式,并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和比较,看结果是否相等以验证猜想是否成立。笔者认为仅仅这样做还不够。因为学生只是通过计算从外形上发现两边结果相等,还未从本质上探明为什么两边得数会相等。为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数形图开进一步理解算理。如在学生举出(75+25)#215;6=75#215;6+25#215;6时,教师可让学生具体说明算式每一步的意义:等号左边(75+25)#215;6表示6个(75+25)的和一共是多少,等号右边75#215;6表示6个75的和是多少,25#215;6表示6个25的和是多少,75#215;

文档评论(0)

松鼠文本阁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松鼠文本阁,让你事半功倍,报名表,范文,合同,简历等等都可以定制服务哦 !

认证主体重庆松鼠嘀咕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重庆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500000MA60HBCP1F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