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欢迎来到《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选读》课堂;;一、理念缘由;二、重要论述;(一)国语·史伯对桓公问;公[1]曰:“周[2]其弊乎?”对曰[3]:“殆于必弊者也[4]。/《泰誓》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今王弃高明昭显,而好谗慝暗昧;恶角犀丰盈,而近顽童穷固[5]。去和而取同。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6]。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7];若以同裨同[8],尽乃弃矣。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9]以卫体,和六律[10]以聪耳,正七体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纪以立纯德,合十数以训百体。出千品,具万方,计亿事,材兆物,收经入,行畡极[11]。故王者居九畡之田,取经入以食兆民。周训[12]而能用之,和乐如一。夫如是,和之至也。于是乎先王聘后于异姓,求财于有方,择臣取谏工而讲以多物,务和同也[13]。 /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14]。 /王将弃是类也而与专同[15]。天夺之明,欲无弊,得乎?”(《国语·史伯对桓公问》)[16]
;;和:和谐。同:同一。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谐则万物蓬勃生长,同一则发展难以为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把不同的东西加以协调平衡才叫和谐,所以能丰富发展而使万物归于统一;如果把相同的东西简单相加,用尽了之后就完了)
周训而能用之,和乐如一。(用忠信来教化和使用他们,使他们协和安乐如同一家人。周:忠信。训:教化)
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只有一种声音就不会悦耳动听,只有一种事物就不能多姿多彩,只有一种味料就不能做成美食,只有一种建材就不能建成房子)
王将弃是类也而与专同。天夺之明,欲无弊,得乎?(如今幽王摈弃了这种事物的和谐之道而只要别人对他专制的苟同服从。这是天夺取了他的理智,要想不衰败,可能吗)
;【议论方法】;【小结】;(二)《左传·晏子对齐侯问》;齐侯至自田[1],晏子侍于遄台[2],子犹驰而造焉[3]。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4]。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5]。君子食之,以平其心。 /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6]。鬷嘏无言[7],时靡有争[8]。’ /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9],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诗》[10]曰:‘德音不瑕’。 /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 /同之不可也如是。”(《左传·晏子对齐侯问》)[11]
;; ; ;;【小结】;(三);(四);;(五);(六);许子:即许行(约前372—前289):楚国人,生于楚宣王至楚怀王时期,约与孟子同一时代,在《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有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后世将许行视为先秦时代农家的代表人物。
许行主张“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yōngsūn;饭食)而治”,否定国君拥有仓库、府库的物权。主张依据产品的长短、大小规定价格。这里所记载的是孟子与许行的弟子陈相辩论时的话语。
论辩焦点:人是否该有社会分工?物是否存在价值差别?
;孟子的这段话,把承认“不同”、尊重“不同”上升到了治国安邦的高度。认为,在面对“不齐”“不同”与“和”的矛盾时,既要发现、融汇、彰显共性,又要承认、尊重、接纳个性,使之达成某种平衡。如果强求同一,推行价值的单一化、同质化,人们就会失去劳动生产的积极性和竞争心,社会财富就会失去增长的动力与活力。
【小结】强求同一,国无生机。
;三、相关资料; ; 四、实践价值;秉承“和而不同”的理念,有助于我们培养多元和谐、持中守正的意识。在面对差异时,懂得尊重另类——不专同。能包容,善沟通,讲团结,有正气。即使极难协调,也能够求同存异,和平共处。
;; 五、思考与练习;● 《和而不同》学习纪要;再 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