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异常反应调查诊断.ppt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AEFI因果关联判断与 调查处置案例分析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 AEFI因果关联判断 AEFI的发生原因 AEFI 疫苗本质因素 疫苗使用因素 个体因素 接种对象不当 禁忌症掌握不严 接种部位途径不正确 接种剂量、剂次过多 误用与剂型不符的 疫苗或稀释液 疫苗运输储存不当 使用时未检查或摇匀 不安全注射 健康状况 过敏体质 免疫功能不全 精神因素 疫苗毒株 疫苗纯度与均匀度 疫苗生产工艺 疫苗中的附加物 污染外源性性因子 疫苗制造中的差错 药物 AEFI的因果关联判断流程 AEFI的因果关联判断步骤 第一步:澄清临床诊断 第二步:分析原因 疫苗本身特性 疫苗质量问题 接种实施过程中的因素 受种人本身存在的疾病(复发或加重) 受种人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潜伏期或前驱期 受种人心理因素 因果关联 病因诊断 是 否 疾病诊断 是 √ × 否 × × 因果关联判断原则 因果判断的主要原则 时间关联性 生物学合理性 特异性 因果判断的必要信息 疫苗的特性、成分、工艺 疫苗真正的不良反应、反应种类、发生间隔、发生率 疫苗不可能引起的反应或疾病 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诊断标准、基础发病率 疫苗与反应因果关联的研究文献(慎重引用个案文献) 过敏性休克-病因与发病机理 过敏体质者 接种疫苗含有致敏原 如卵蛋白、小牛血清 Ⅰ型变态反应 导致严重的周围循环衰竭 过敏性休克-临床特点 发生间隔 接种数分钟至30分钟内发生(个别1~2小时) 临床表现 全身发痒→ 局部或全身广泛性红疹或荨麻疹、水肿等→ 胸闷、气急、面色苍白和呼吸困难等→ 喉头水肿、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四肢发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昏迷等→ 救治不当可致死亡 过敏性紫癜(HSP)-病因与发生机理 致敏原 食物、药物、微生物、虫咬等 接种可能是诱发因素 Ⅱ型变态反应 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和血小板破坏 HSP-临床特点 前1~3周可有上感史 接种疫苗后1~7天 起病急 接种部位发生紫癜病理改变,以全身性小血管炎为主 临床表现 皮肤紫癜:首发症状 消化道症状 关节炎 肾脏损害 儿童多发 年龄:平均6岁,75%<8岁,90%<10岁 性别:1.09~1.8:1 地区差异 捷克:儿童发生率10.2/10万 台湾:17岁以下儿童年发生率12.9/10万 英国:17岁以下儿童年发生率为20.4/10万 亚裔24.0/10万、黑人.2/10万、白人17.8/10万 全年均发生,春秋冬季多,夏季少 聚集或流行罕见 HSP-流行病学特点 中国15岁儿童HSP基础发病率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P)-发病机理 机制1: 疫苗成分作为半抗原进入机体→ 与血细胞结合而成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 在补体参与下使血细胞破坏,出现血小板减少,凝血异常 机制2: 病人血浆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 与血小板膜发生交叉反应,使血小板受到非特异损伤 或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导致血小板破坏 或与其相应抗原结合,导致血小板被单核巨噬细胞破坏 TP-临床特点 发生间隔 疫苗接种后2周 临床表现 皮肤粘膜广泛出血:皮肤瘀点或瘀斑;牙龈出血,鼻衄 内脏出血:少见,消化道、泌尿道或颅内出血;重者贫血或失血性休克 血小板在50×109以下 中国15岁儿童TP基础发病率 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VAPP) 服苗者VAPP 服用活疫苗(多见于首剂服苗)后4~35天内发热,6~40天出现AFP,无明显感觉丧失,临床诊断符合脊灰 麻痹后未再服用脊灰活疫苗,粪便标本只分离到脊灰疫苗株病毒 VAPP-发生率 报道文献 VAPP发生率 首剂服苗 VAPP发生率 北京(1989-2002) 1.59/100万剂 13.18/100万剂 甘肃(1996-2000) 0.27/100万剂 1.62/100万剂 甘肃(2001-2003) 0.87/100万剂 0.98/100万剂 江苏(1993-2000) 0.15/100万剂 1.19/100万剂 深圳(1994-2001) 0.90/100万剂 4.09/100万剂 陕西(1999-2002 ) 0.32/100万剂 - 格林巴利综合征(GBS)-发病原因 外部因素 空肠弯曲菌(CJ) 病毒:CMV 、EBV、HBV、HIV 支原体:MP 疫苗接种 内部因素 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HLA) 过度劳累 GBS-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不明 通常认为系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共同参与的迟发性过敏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分子模拟学说 病原体某些组分与周围神经组分相似→ 机体免疫系统发生错误识别→ 产生自身免疫性T细胞和自身抗体→ 对周围神经组分发生免疫应答,导致髓鞘脱失 GBS-临床特点 病前1~4周感染病史 突然剧烈神经根疼痛 颈、肩、腰和下肢为多 急性进行性对称性肢体软瘫

文档评论(0)

lljwd20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