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内容来自版权合作机构,您在本站购买的阅读使用权仅限于您本人阅读使用,您不得/不能给任何第三方使用,由此造成的一切相关后果本平台保留向您追偿索赔的权利!版权所有,后果自负!
- 2、本文档为正版电子图书,虚拟物品付费之后概不接收任何理由退款。
查看更多
六朝隐逸诗的勃兴是中国诗学史上一件大事,它体现了一个群体共享的艺术追求,成为一种独特的价值取向,对民族的文化心理建构产生了强大的精神作用。本书探讨了隐逸诗产生的渊源,对隐逸思想的各种表现形态做了分类研究;对六朝隐逸诗兴起的成因进行了考察,注重对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思想理论基础进行分析研究,重点在社会思潮、文学集团、个人创作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后立足于文本解析,探讨六朝各期隐逸诗的演变与发展情况。
自序中国文人有浓厚的隐逸情结,在儒家思想盛张的国度,古代的知识分子,真正归隐的人并不多,但他们一生中总有这么一个时刻,精神上“出轨”,在心中做了一次隐士。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典雅》说:“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有眠琴飞瀑的岁华,有典雅之书玩味不尽,流水今日,明月前身,这种超心炼冶的过程,变成文人佳士孜孜不倦的追求,力求把诗学意境和人生境界合二为一,成为数千年来中国隐逸诗学蕴含的文化特质。隐逸思想本质上是一种内充的养气论,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古代高蹈文人的通脱精神。过去我们常常把儒、道、释看作中国文化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