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学绪论-讲义.pdf

(1.1.7)--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学绪论-讲义.pdf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绪 论 一、中医耳鼻咽喉口齿科发展简史 中医耳鼻咽喉口齿科是一门既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它与中医学的其它学科 一样,经历了三千多年的风雨历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内治方药、及 外治方法,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理论体系日渐形成 早在夏商时代(约公元前21 世纪~前 1066 年),古人对耳、鼻、口、齿、 舌、喉已有初步的认识。例如殷商甲骨文中就有“疾自”(鼻病),“音有疾”、“疾 言”(咽喉病)、“疾齿”(齿病)、“瘤”等记述。 到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07 年~前221 年),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学专著 —— 《黄帝内经》,它不但为祖国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中关于耳鼻咽喉口齿 学科的论述,也极为丰富,为耳鼻咽喉口齿学科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生理 解剖上,如《灵枢·忧恚无言篇》说:“口鼻者,气之门户也”。“咽喉者,水谷 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音声之户也。口唇者,音声之扇 也。舌者,音声之机也。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 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丈夫八岁肾 气实,发长齿更。……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八八则齿发去。”此外,《内 经》还认为,耳鼻咽喉口齿并不是孤立的器官,而是与五脏有密切的关系。如《素 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心主舌,……在窍为舌,”“脾主口,……在窍为口,” “肺主鼻,……在窍为鼻,”“肾主耳,……在窍为耳”。《灵枢·脉度篇》又说: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 “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在病因病理上,《素问·气厥论》说:“胆 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蔑瞑目。”《灵枢·决气 篇》说:“精脱者,耳聋”,《灵枢·口问篇》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 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素问·阴阳别论》说:“一阴一阳结,谓之 喉痹。”《至真要大论篇》曰:“少阳之复,大热将主……火气内发,上为口糜”。 《痈疽篇》说:“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泻,塞咽, 半日死”。在病名症候上,《内经》论及的有耳聋、暴聋、耳鸣、耳中有脓、耵聍、 鼽衄、涕出不收、鼽塞、鼻渊、鼽嚏、嗌痛、咽肿、嗌肿、嗌干、喉痹、喉塞、 猛疽、口糜、口疮、口喎唇胗、舌卷、舌纵、重舌、齿痛、龋齿等三十多种。同 时,《内经》还有如:耳、耳郭、耳门、肾窍、葱笼、蔽、完骨、鼻、明堂、阙、 下极、王宫、面王、鼻孔、鼻隧、鼻柱、頞、颃颡、嗌、喉咙、悬雍垂、会厌、 喉结、口、唇、齿、舌、舌本等解剖名称的记载。 此后,《难经》对口齿咽喉的解剖作了进一步发挥,如《四十二难》说:“口 广二寸半,唇至齿长九分,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 寸,广二寸半。”“咽门重十两,广二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喉咙重十二两, 广二寸,长一尺二寸,九节”。 隋·巢元方(550~630 年)的《诸病源侯论》中关于耳鼻咽喉口腔科的资料 也不少,它除了发展了病因、病理学说之外,更增添了不少病种,例如耵聍栓塞、 耳源性脑膜炎、鼻息肉、急性喉阻塞等古人没有明确认识的病种,并予以阐明补 缺。而且把鼻窦炎一症,将儿童和成人分开讨论,认为儿童在解剖、生理和病理 各方面都不同于成人,所以病因、症状、病变和治疗等方面也有所差异。 清代由吴谦等人编著的《医宗金鉴》中载有耳鼻咽喉口齿唇舌的疾病共约50 余种,并附有插图,便于明了患病的部位,还初次出现了耳痔、耳挺、耳蕈等病 的记载。除此,在清代的不少医书中,对于脓耳的分类及辨证也更为详尽,说明 当时对于耳部疾患已有了初步的认识。 (二)治法方药不断完善 在西周时期,《山海经》里载有元龟、白鹤等多种预防、治疗耳病、喉病的 药物。《黄帝内经》为专科内治方法奠定了基础,如《素问·血气行志篇》曰: “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甘药”。 在秦汉时代,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载有耳鼻喉专科用药 53 种。东汉末年,张仲景著的《伤寒杂病论》,首倡伤寒六经辨证和杂病的八纲 辨证原则,指出对伤寒的少阴咽喉痛进行辨证施治,运用猪肤汤、甘草汤、桔梗 汤、苦酒汤、半夏散及汤等不同方药,治疗不同症状的咽喉病,确有成效,故成 为后人治疗咽喉诸病的常用方法。《金匮要略》,最先描述“妇人咽中如有炙脔” 一症,即后世所称梅核气,用半夏厚朴汤治疗也是运用至今。 唐代的著名医家孙

文档评论(0)

185****857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热爱教育,专注于教育领域创作与分享。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