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有德必有位.docx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君子有德必有位 君子有德必有位?   [摘要]王充在传统“德位是否相称”的问题意识下,提出自己的“逢遇”论,將君子、士人的政治际遇诉诸于偶然性,批评了时人“贤人可遇,不遇,亦其自咎也”的狭隘观点,并以此来为自己政治上的“不遇”提供解释。王充对当时的政治现实进行了一定的揭示,并反映了传统士人在政治命运上的被动性和不确定性,具有积极的思想史意义。但王充将君子、士人的政治际遇归结为偶然性,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实际政治中的谋略、情势等因素。另外,王充也没有提出对于君主专制及用人体制的反思,反映了他自己对君主仍然抱有幻想和期待的一面。   [关键词]王充;逢遇;德位相称   [中图分类号]b23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79(2020)01-0056-05   在儒家传统中,“有德必有位”的理想与“德位不称”的现实之间的张力长期存在。儒家甚至认为正是“德位不称”的现象导致了儒家王道理想不能实现,特别是君主的德位不称造成了儒家之道难以变成现实,如朱熹曾对三代之后的政治十分感叹,认为汉唐之君以人欲压倒天理,他说:“千五百年之间,正坐为此,所以只是架漏牵补过了时日。”当然,在朱熹心目中,王道理想的实现与否主要是与帝王道德品质关联的。就一般而言,“德位相称”的问题,更普遍地存在于两种情况中,一是自认有德有能的士人、君子能否获得权位,以便施展其才华和抱负;二是占据某种职位的人是否具有与之相匹配的品德与能力。关于后者,荀子曾说:“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荀子·正论》)如果人们没有一定的品德和能力,就不能胜任某种职位,否则就会招致祸患。而关于前者,则更多地体现为人们对于政治际遇的抱怨。儒家认为,一个人如果具有很高的德性与能力,就应该在现实生活中拥有一定的权位,否则就是“怀才(德)不遇”的“德位不称”。关于“怀才(德)不遇”的“德位不称”问题,汉代哲学家王充在其所著的《论衡》首篇“逢遇”中表达了其较为独特的观点,值得关注。   由于王充对于自己生存际遇的诸多牢骚,故而徐复观先生曾认为王充是“矜才负气”的“乡曲之士”,文辞之间颇有不屑之感。事实上,在中国传统的士大夫和读书人中,能有几人真正能够“蒙圣眷”“通中枢”呢?绝大多数真正的“乡曲之士”都是籍籍无名,王充能够以文辞思想显于当时,并以《论衡》大著传于后世,也自然有其过人之处,按照章太炎先生所言:“汉得一人焉,足以振耻。”王充的思想非常丰富,学界已多有论述,特别是在唯物唯心两军对垒的哲学史叙事时代,王充以其挑战“天人感应”的“唯物论”思想,多为学者研究并赞誉,即使徐复观先生也不得不要“承认他的思想家的地位。”但在“德位相称”的问题上,王充就表现出某种怀才不遇的孤愤与沮丧,其中折射出了传统社会士君子在政治际遇上的尴尬处境,当然也体现了他对传统士君子人生际遇的透彻认识,引人深思。本文试图围绕“德位相称”的儒家命题,对其《论衡》中特别是首篇《逢遇》关于传统“士君子”的政治际遇问题做一述论,并对传统社会士君子参与公共生活的途径予以反思。   一、品德与际遇   传统儒学往往认为个人的品德与其政治际遇有所关联,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先王先圣,都是德位相配的;而后来由于儒家之道不能行于天地之间,儒家的圣贤“有德而无位”,如孔子、孟子,在后世儒者心目中,孔孟“有德而无位”的事实,对于儒家之道的推行实在是莫大遗憾。因此,后世儒者总是希望回到“有德有位”的三代政治中,在这一理想主导下,几千年中,儒者都希望有德之君子、圣人担任政治职务、掌握政治资源,以推行儒家之道。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更多的是“德位不配”的现实,有鉴于此,王充结合其自身的处境和对历史的认识,对于德位相配的必然性提出了质疑。   王充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品德能力与其生活际遇没有正相关的联系,品德能力优秀并不意味着生活际遇良好,品德能力低下也不意味着生活际遇糟糕。在《逢遇》篇里,王充首先将人以品德能力为标准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才高行洁”,另一种是“能薄操浊”,两种品行都不必然地与其现实处境关联,“才高行洁,不可保以必尊贵;能薄操浊,不可保必卑贱。”(《论衡·逢遇》)关于“才高行洁”和“能薄操浊”的差别,既有先天禀赋的原因,也有后天修养的原因。王充关注的是“品德能力是否与政治际遇具有正相关关系”的问题。换言之,王充感兴趣的问题是:具有较高品德能力的士人、君子是否一定能够获得较为尊显的政治地位?   关于这一现实人生问题,王充的答案是:“进在遇,退在不遇。处尊居显,未必贤,遇也;位卑在下,未必愚,不遇也。”(《论衡·逢遇》)一个人的品德能力与政治际遇之间不具有必然性的关联,而是一种偶然性的关联,这种偶然性的关联就是“遇”

文档评论(0)

软件开发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十余年的软件行业耕耘,可承接各类需求

认证主体深圳鼎云文化有限公司
IP属地广东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0300MA5G24KH9F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