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基础知识.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4 古汉语基础知识 一、文言字形 (一)古今字 上古时代,汉字的数量比后代要少得多,一字往往兼有几个义项,等到后来又造出了新字,原字的意义就有所改变。这样,我们把较早的字叫做“古字”,把较后的字叫做“今字”。 常见的古今字列举:①女—汝 ②反—返 ③孰—熟 ④奉—捧 ⑤见—现 ⑥受—授 ⑦暴—曝 ⑧知—智 ⑨内—纳 ⑩直—值。 (二)异体字 异体字是音同义通而写法不同的字。列举:①泪—涙 ②崖—崕 (三)通假字 古人使用文字,有时不用原来该用的那个字,而用另一个字替代。这种文字使用的替代现象叫“通假”,其中被代替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代替的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 (1)双声通假 借字和本字声母相同的通假字。列举:①“亡”通“无” ②“谬”通“穆” ③“责”通“债”。 (2)叠韵通假 借字和本字韵母相同的通假字。列举:①“不”通“否” ②“干”通“岸” ③“还”通“旋” ④“景”通“影”。 (3)同音通假 借字和本字的声母、韵母完全相同的通假字。列举:①“案”通“按”②“有”通“又”③“蚤”通“早” ④“得”通“德”。 (4)形近通假 借字和本字由于形近而通假。列举:①“堕”通“隳” ②“被”通“披” ③“盖”通“盍”。 二、文言词语 (一)实词 1.单音词和复音词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复音词为主(主要是双音词),所以不要把文言实词中两个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另外,还要注意古汉语中同义词(近义词)连用和偏义复词现象。 2.古今异义 ①词义扩大:原有意义狭小,现在使用范围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如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现为江流通用词。 ②词义缩小:原有意义范围较大,现在使用范围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如“丈夫”,古义是男子的通称,现代汉语中“丈夫”专指“妻”的配偶。 ③词义转移:由原有表示的对象,转为另一对象。如“币”古义指“礼物”,今义已转移为“钱”的意思。“走”古义为“跑”,今义是“步行”的意思。 ④词义感情色彩变化。如“爪牙”,古义指“勇士、武将”,现指“帮凶”一类的人。 又如,“谤”古义为“议论、批评他人过失”,是中性词,今义有“恶意中伤”之意,是贬义词。 3.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本来是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乙类词或丙类词的语法功能,并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 名→动 以“名+名”、“名+代”、“能愿动词或副词+名”、“名+补语”等形式出现,且句中无别的谓语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其中第一种形式是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状 如果名词后面是一个动词,且它们之间不构成主谓结构,那么,这个名词就是作状语。 动→名 动词如处于主语或宾语位置,这个动词往往活用为名词。 形→名 形容词如处于主语或宾语位置,这个形容词往往活用为名词。 形→动 形容词后面如带宾语,而本身又不是使动或意动用法,即活用为动词。 使动用法 即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而是含有“使(让)他(它)怎么样”的意思。 名→动→使动 动→使动 形→动→使动 意动用法 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认为他(它)怎么样”或“以……为……”、“把他(它)当作什么”的意思叫意动用法。 动→意动 名→动→意动 形→动→意动 虚词 1.虚词的兼类现象 兼词是指一个词同时兼有两种词性的单音词,它的读音往往是所兼的两个词的拼合。 如诸(之于、之乎)、焉(于之、于此)、盍(何不)、耳(而已)。 2.虚词连用 为了加强语气,古汉语中语气词常常连用,有的是两个连用,有的是三个连用,语气词连用后,仍然分别表达各自的语气,但重点一般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如“舍生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表确定语气,重点在“也’。 文言中的特殊句式 1.判断句式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由判断词“是”来充当谓语加以判断,文言中的判断句却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是直接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来对主语作出判断。 (1)用语气词“者”和“也”帮助判断; (2)用名词性谓语直接判断; (3)用副词“乃”、“即”、“则”、“皆”、“必”等加强判断的肯定语气; (4)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2.被动句式 现代汉语的被动句多由介词“被”来表示被动的意义,文言文中的被动句则基本不用“被”字。 (1)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2)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活用“为……所”表示被动; (3)用“见”、“见……于”、“受……于……”表示被动; (4)没有表示被动的形式标志,用主动句形式表示被动意念。 3.省略句式 省主语 省谓语 省宾语 省介宾 省介词 4.倒装句式 介词结构后置。 宾语前置。 疑问句宾语前置。 B、否定句宾语前置。 C、以“之”“是”为提宾标志。 定语后置。 主谓

文档评论(0)

199****474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0212102200004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