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章
土壤的孔性、结构性和耕性; ;第一节 土壤孔性;第一节 土壤孔性;一、土壤孔隙度概念及计算;小
孔
隙;; 2、土壤孔隙度(或孔度):
单位土壤容积内孔隙所占的百分数。
孔隙度=1-固相率
=液相率+气相率
;3、适宜的土壤三相比为:
固相率50%左右,
容积含水率25-30%,
气相率15-25%。;砂土 30-45%
壤土 40-50%
粘土 45-60%
泥炭土 〉80%
结构良好的壤土和粘土的孔度高达55-65%,甚至在70%以上。;最松和最紧的排列; 二、土壤的密度和容重;多数土壤的密度为2.6~2.7克/厘米3,在机械分析中计算各级土粒的沉降速率时,往往采用“常用密度值”即
常用土壤密度值: 2.65克/厘米3。;1、土壤容重
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克/厘米3或吨/米3)。
曾称土壤假比重。
它的数值总是小于土壤密度,两者的质量均以105-110℃下烘干土计。
单位容积原状土壤(包括孔隙)的质量。
;;2、土壤容重的用处:
(1)计算土壤孔隙度 根据实测土壤的容重与密度,按下式计算:;;1.非活性孔隙:
当量孔径 0.002 mm的孔隙,根毛和微生物不能进入此孔隙。; 4.适宜的孔隙状况:
耕层土壤(0~15cm)的总孔隙度为50~60%,其中通气孔隙度为15~20%;
底层土壤(15~30 cm)分别为50%和10%。;(一)孔性评价;土壤孔性与作物生长;1.土壤质地;2.土粒排列方式;3.土壤结构;4.土壤管理;(三)土壤孔性调节; 第二节 土壤结构性;第二节 土壤结构;土粒的排列方式;二、土壤结构类型;土壤结构体;1、块状结构体:;2、核状结构体:;3、片状结构体:;;灰化土的灰化层是典型的片状结构;
棱柱状结构是在干湿交替频繁的情况下所形成的。;;;;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三、土壤结构形成的因素;(二)使土粒聚合的阳离子、水膜和其他胶结物质,形成微凝聚体。
1、阳离子:
带正电,可吸附带负电的土壤胶体。????
Fe3+Ca2+Na+
2、水膜的粘结作用
土粒在水膜的作用下,粘结在一起形成土团。在土粒接触处形成弯月面,由于弯月面内侧的负压,把相邻的土粒团聚在一起。但必须指出,水膜粘结作用形成的土团是没有水稳性的,水分增多,会造成土粒分散。 ;土粒;土粒;3、其他胶结物质
(1)简单的无机胶体
土壤中的Fe2O3·xH20、Al2O3·Y H20、SiO2·Z H20等,常以胶膜形态包被在一起。
(2)粘粒
粘粒具有巨大的表面积,粘结力很强。
(3)有机质
土壤中的腐殖质、多醣类、蛋白质、木质素以及许多微生物的分泌物和菌丝均有团聚作用。;;(三)外力的推动作用
主要是促使较大土壤颗粒破碎成细小颗粒,同时促进小颗粒之间的粘结。
起外力推动作用的因素有三个方面:
1、土壤生物:根系的生长(穿插、挤压、分泌物及根际微生物)、动物的活动;
2、大气变化:干湿、冻融交替;
3、人为活动:耕作、施肥。;四、土壤结构和土壤侵蚀及生态环境关系;沙漠;五、土壤结构性的评价;2.团粒结构体
不仅总孔隙度大,而且内部有多级大量的大小孔隙,团粒之间排列疏松,大孔隙较多,兼有蓄水和通气的双重作用。
;五、土壤结构性的评价;六、土壤结构与土壤肥力;七、 土壤结构的改良
1、合理的耕作与灌溉。
喷灌、滴灌好、避免大水漫灌、太急的喷灌等不良方式。
2、种植绿肥和牧草,合理轮作。
3、围栏保护,避免人为的践踏,通过生物措施改良。
4、深翻,施用有机肥。;5、施用结构改良剂
(1)人工土壤结构改良剂:人工提取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聚丙烯酰胺除改良土壤结构,还可蓄水保墒。
(2)天然土壤结构改良剂:从有机物中提取出的腐殖酸盐、树脂胶、多糖醛类。
缺点是:易被微生物分解,用量大。
优点:可刺激植物的生长。
; 第三节 土壤物理机械性与耕性;2、粘着性:
是土壤在一定含水量的情况下,粘附其它物质的性能。
是土粒分子与外物之间通过水分子吸引力而产生的性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