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政策比较研究.pdf

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政策比较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创 新中心政策比较研究 作者:科技战略研究丁玉琛,张千辰,纪宗华 来源:《江苏科技信息》 2018 年第 14 期 0 引言 我国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及世界科技强国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十三五”以来,科技革 命引发新一轮产业变革,带来生产方式、产业模式和产业分工的改变,创新体系也随之转变。 创新体系从单个企业向跨领域多主体协同创新网络转变;创新流程从线性链式向协同并行转变; 创新模式由单一技术创新向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转变。大力建设创新中心,是近几 年国家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出的重要决策,也是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经济 增长新动能,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对相关政策梳理,将 3 种创新中心即 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相关政策进行比较,探究其政策信息共同点, 以总结创新中心的异同、优势及发展前景。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之前的研究大都是针对产业集群、创新平台和重点实验室等方面,对创新中心建设研究处 于起步阶段,相关成果还比较少,没有对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政策 方面的比较研究。 杜红亮[1]通过对中国当前全面推动北京和上海为重点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硅谷为分 析对象,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定量地揭示硅谷作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具有高素质的流动人口、 优势突出的主导产业体系、极强的技术创新能力、高度活跃的创新创业投资、知识和技术密集 型行业为主的就业结构等突出特点,继而从战略制定的角度指出其对中国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 启示意义。陈一博[2]通过对 “技术创新中心变迁与技术后发国的追赶路径”研究,发现日本 作为技术后发国成功实现追赶的典范,严格遵循了 “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开发”3 阶段技术追赶路径。中国对于技术后发优势的利用较为不足,应当以促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 推进技术创新的政策着力点。邓卉[3]通过研究得出,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所关注的领域相互 联系,新兴领域鼓励新建联盟作为牵头机构,美国政府通过选题与业界提议相结合的方式确定 支持领域。彭华涛等[4]经过研究得出,世界主要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建立及运行经验有:高强 度的产业创新投入、具体明确的产业发展定位及发展目标、与产业创新中心相适应的组织结构 与管理机制、高端人才培养与引进。通过对上海创建国际技术创新中心的战略研究得出,政策 环境和企业家的创新积极性是技术创新中心形成的关键因素。胡曙虹等[5]总结了三螺旋理论 中大学、企业、政府 3 类创新主体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并以硅谷为例从实 践上深入探究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建构过程和机制。 2 3 种创新中心相关政策的异同 2.1 政策的共同点 通过对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创业中心政策文件的汇总与分析,发现如关 键共性技术、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商业化、体制机制、集聚等词汇在多份政策文件中多次 重复出现,这反映出 3 种创新中心具有以下共同点。 2.1.1 建设 目的方面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具有应用基础性、关联性、系统性、开放性等特点,因其研究难度大、 周期长,已成为制约我国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瓶颈,加强关键共性技术 研发是加快提升产业技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制造业、技术和产业 3 种创新中心的建设都十分 重视对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制约,积累储备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建设产业 关键共性技术的应用基地,加快关键共性技术转移扩散,抢占全球产业技术创新制高点,突破 涉及国家长远发展和产业安全的关键技术瓶颈,实现产业升级,为国家重点产业领域战略提供 支撑[6]。 2.1.2 建设方式方面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是加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的关键环节。制造业、技术和产业 3 种创新中心建设打破了单元、组织、区域和行业的界限, 打通了技术、组织、商业和资本的分割与壁垒,形成了高水平协同创新网络和平台,完成了对 成果转移转化的精准对接;创新中心打造 “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系统同创新载体,扩散新 技术、新模式,培育新业态、新产业,完成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 [7]。对于推进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撑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促 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具有重要意义。 2.1.3 体制机制方面 当前,我国创新体系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创新中心建设中,探索新的体制机制, 形成商业化、 “政产学研资”

文档评论(0)

185****519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