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验中培养学生的量感——以计量单位的教学为例.doc

在体验中培养学生的量感——以计量单位的教学为例.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在体验中培养学生的量感——以计量单位的教学为例 量感是指学生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或推断用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哪个实际物体的大小相吻合的一种感觉。它看不见、摸不着;它是种感觉,更是一种能力,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小学数学计量单位的教学内容是发展学生量感的重要知识点。对比分析不同版本的教材发现,在长度、面积、体积单位内容中教材均增加了让学生感知体验活动、估测的内容,意在借助图形直观与具体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量的概念体会量的大小,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估测能力,提高生活中应用数学的意识,落实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因此,每次教学计量单位,都应是一段指向量感培养的意义构建历程。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习计量单位往往会有一定的困难,培养量感确实不易,学生量感的建立通常需要通过具体的实物例子、实践活动等大量体验来完成。那么,在计量单位的教学中,该如何让学生在直观体验活动中获得对量的准确感受呢? ? ? 一、亲历产生必要性体验,合理构建测量知识体系. ? ? 综观小学数学教材不难发现,教材中凡涉及有关计量单位的教学都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教学计量单位的产生,其目标旨在帮助学生理解量的含义,即某一类量代表的是什么;第二阶段是具体感知某一个计量单位的意义以及同一类几个量之间的关系(进率)、换算等,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感性地理解量的大小;第三阶段是运用量的知识解决问题,形成数学素养。我认为整个板块知识的教学,都应贯彻体验性原则,让学生在矛盾冲突的情境中体验某一类量产生的必要性;在精心设计的操作体验活动中感受量的大小、量与量的关系;在生活实践与理论推算的对比体验中形成“量感”这一重要的数学素养。 ?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根据这一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挖掘计量单位的文化价值,还应让学生了解计量工具的形成过程,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亲身经历,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一类计量单位发生发展的过程,才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观念,有利于学生构建整个测量板块合理的知识体系。 ? ? 例如,在教学“厘米的认识”这节课时,有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从一则故事引入(这个情境是青岛版教材的情境《厘米的认识》):“有位裁缝师傅用手给顾客测量了衣服的长度,告诉徒弟衣服的长度是四柞,然后就让徒弟去做,徒弟认认真真地用自己的手量出四柞做好衣服,可是顾客穿在身上却太小了。咦,明明也是四柞呀,怎么会太小了呢?你知道为什么吗?”在充分的讨论和交流中,学生明白衣服做小了是由于师和徒弟所使用测量长度的标准不一致造成的,徒弟的一柞比师傅柞要短些,用徒弟的一柞去做衣服,衣服当然会做小。因此,在生活中有必要对测量长度的单位进行统一。 ? ? 量感的培养要从“感量”开始。本节课通过一则生动形象的故事(阿宽的新衣),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形象直观地体验到统一长度位的必要性,体会到“直尺”就是人类为统一长度测量标准而发明的工具,“厘米”就是测量物体长度的一个标准单位。待学生认识毫米、分米、米、千米这几个长单位之后,教师还应将这几个长度单位进行规整,帮助学生完成对测量长度这一类量的认识。 ? ? 二、借助熟悉参照物体验,建立1个标准单位量感 ? ? 学生的量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量感的培养也不是一日之功,但我们一定要从“1”做起,这里的“1”指的是一个计量单位。只有在学生脑海里深深地刻上一个计量单位的标准,量感的形成才会有参照,量感的发展才会有基石。小学阶段学习的计量单位在生活中虽然很常见,但是用数学概念的形式引人计量单位,并进行精确地刻画,让学生科学、合理地运用,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而言还是非常困难的。该如何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建立起正确的1个标准单位的量感呢?《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计量单位应该在现实的情境中、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认识与教学。只有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测量活动,亲身去体验有多长、有多重有多久、有多大,借助学生熟悉的实物作参照反复体会“1个单位”量的大小,通过将这个单位”具体化、形象化才能使学生获得对量”的独特感受,促进量感标准的内化。例如,在教学“克与千克”这节课时。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常常能遇见,但用的很少,练习中发生错频率比较高。教学中如果不依托常见的实物作参考,如果不经过反复掂、量、估等实践活动的体验,学生掌握起来难度确实比较大。因此“克与千克”这节课常常被视为认识质量单位的“种子课”。 ? ?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千克和1克的概念,有位教师是这样教学的。 ?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那么多生活中的秤。现在请拿出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你觉得1千克是什么感觉? ? ? 生:1千克有2斤,我觉得有点重了。 ? ? 生:我觉得不怎么重。

文档评论(0)

qing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