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PAGE 页码20页/总NUMPAGES 总页数20页
2022-2023学年甘肃省兰州市高一下册语文期中专项模拟试题
(A卷)
(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宏观看,中西哲学的差别之一就在于对待天人关系的态度,其他一切差别都是由此衍化而来。西方哲学在天人关系上主张天人二分、主客对立,中国哲学在天人关系上则主张生生没有息、天人合一。
那么,天是什么?所谓天,在中国思想史上,它的含义有一个演化过程。人类文明早期,人们认识水平有限,对大自然怀有畏惧之心,认为天就是,就是天命。到了周朝,天的神秘性有所弱化。天的含义,从命运之天、主宰之天、信仰之天到义理之天再到自然之天,经历了一个演进的过程。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所说的“天”,已经没有什么神秘含义,就是指外在于我们的自然界。
既然天是没有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那么,它与人类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是先有自然界,还是先有人类?老子认为,宇宙演进的模式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来源于大自然,是大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大自然造化的产物。人没有能游离于自然之外,更没有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天、地、人之间并没有是各自、相互对立的系统,而是彼此之间有着没有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是一气贯通的,它们同处于一个充满生机的生命洪流之中,人与天是相通的,没有可分离的。
在人与大自然究竟孰先孰后问题上,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观点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西方哲学没有否认人来源于大自然,人是自然发展的产物,但在人类对待自然界的态度上以及人类在自然界中居于一种怎样的位置上,中西哲学之间有了分歧。西方哲学主张自然界是没有生命的客观存在,人是万物的尺度,人类是自然界的主宰,人类的目的就是征服自然、战胜自然,这是典型的人类主义观点,是西方哲学天人二分思维方式必然导致的结果。而中国哲学则没有然,一开始就把认知思考的视角放在了天人关系上,天人关系的落脚点是人,而没有是天,是推天道以尽人事,最终要落实到人事上,也就是荀子说的“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
中国哲学为什么如此关注“天人合一”问题?这就要从中国的社会结构中寻找答案。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农立国的农业国家,要从事农业生产,首先就要了解自然时令的变化规律。“民以食为天”,了解自然时令和季节的变化规律是非常重要的,勤劳智慧的先民们很早就对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天文历法、农业知识、中医知识、数学知识有了充分的认识。所以,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农学、医学和数学非常发达。在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就已经有了丰富的天文现象的记载,我们现在仍在使用的二十四节气,就与天文历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正是由于中国社会的这一以农立国的基本特征,历朝历代的思想家们都重视探讨天与人之间的关系。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人通过反观内求,就能够认识天,孟子的这个天人合一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比如北京的故宫,其核心建筑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及园林“颐和园”,还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等,其建筑风格都反映了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的思想理念,其精髓就是“天地人和”。
(摘编自王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没有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思想史上,“天”的含义有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表现为“神秘性”的消失。
B.在人与大自然究竟孰先孰后这一哲学问题上,中国和西方国家都认为人来源于大自然。
C.中国关注“天人合一”问题的首要原因在于了解自然时令的变化规律,以便农业生产。
D.天人合一思想的精髓就是“天地人和”,后世的建筑风格鲜明地体现了这一思想理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没有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中西方对待天人关系态度的差异开篇,既引出本文的话题,也吸引读者兴趣。
B.文章多次运用引用论证,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人重视探讨“天人合一”思想的缘由。
C.文章第四段论述“人类对待自然界的态度”,把东西方的哲学观点作了对比论证。
D.文章的论述脉络清晰,主要按照“提问—释疑”的形式展开,逻辑脉络较为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探究“天”与“人”的关系立场上,西方哲学重视“生”,中国哲学重视“分”。
B.中国古人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所以我们只能“尽人事,听天命”。
C.中国古人对“天”认知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始终秉承着朴素的唯物主义观。
D.“天人合一”思想体系下的哲学、科学、生产等是贯通的,彼此没有分离的。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2-2023学年云南省昭通市高一下学期语文月考专项模拟试题(A卷)含解析.docx
- 2022-2023学年云南省昭通市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专项模拟试题(AB卷)含解析.docx
- 2022-2023学年云南省宝山市高一下册生物期末专项突破模拟题(AB卷)含解析.docx
-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南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模拟试题(AB卷)含解析.docx
-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南市高一上学期生物期末专项模拟试题(AB卷)含解析.docx
- 2022-2023学年辽宁省铁岭市高一下册生物期末专项突破模拟题(AB卷)含解析.docx
- 2022-2023学年辽宁省朝阳市高一下册生物期末专项突破模拟题(AB卷)含解析.docx
-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一下册生物期末专项突破模拟题(AB卷)含解析.docx
- 2022-2023学年湖南省岳阳市高一下册生物期末专项突破模拟题(AB卷)含解析.docx
- 2022-2023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一下学期生物期末专项模拟试题(AB卷)含解析.docx
- 《GB/Z 44363-2024致热性 医疗器械热原试验的原理和方法》.pdf
- GB/T 16716.6-2024包装与环境 第6部分:有机循环.pdf
- 中国国家标准 GB/T 44376.1-2024微细气泡技术 水处理应用 第1 部分:亚甲基蓝脱色法评价臭氧微细气泡水发生系统.pdf
- 《GB/T 44376.1-2024微细气泡技术 水处理应用 第1 部分:亚甲基蓝脱色法评价臭氧微细气泡水发生系统》.pdf
- GB/T 44376.1-2024微细气泡技术 水处理应用 第1 部分:亚甲基蓝脱色法评价臭氧微细气泡水发生系统.pdf
- 中国国家标准 GB/T 44315-2024科技馆展品设计通用要求.pdf
- GB/T 44305.2-2024塑料 增塑聚氯乙烯(PVC-P)模塑和挤塑材料 第2部分:试样制备和性能测定.pdf
- 《GB/T 44315-2024科技馆展品设计通用要求》.pdf
- GB/T 44315-2024科技馆展品设计通用要求.pdf
- GB/T 39560.9-2024电子电气产品中某些物质的测定 第9 部分: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测定聚合物中的六溴环十二烷.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