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15《给女儿的信》教学案 语文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上册 15《给女儿的信》教学案 语文版.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15、给女儿的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识记字词,了解作者 。 2、 熟悉神话故事的情节,能够体会其内涵。 3、 理解作家以讲述自己幼时听过的神话故事代替正式的说教对女儿解释爱情的用意。过程与方法 1、 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 2、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通过搜集关于爱情的名言和故事,能够理解爱情的深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能够体会到人间的真情至性。 理解幸福需要智慧的真谛。 【教学重难点】 1、读懂神话故事,理解“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三者的关系。 2、理解什么是正真的“爱情” 【导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爱情,一个敏感而又神秘的话题。少男少女对这个话题既感兴趣,又感难以启齿。大人既 想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又觉得无法讲清楚。因而,这个在教育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在实际教 育活动中是一个较大的空白点。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给父亲提出这个难题, 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写了一封信,巧妙地谈了自己对爱情的认识和看法,给世界上所有面临这 一难题的父母、子女做了很好的解答。(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走进作者: 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教育学家。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家庭。17岁就开始时当教师,先后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2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勋章,以及俄罗斯联邦教育学 院通讯院士、苏联教育学院通讯院士。从1948年直至逝世,他一直担任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 完全中学的校长。他主张教育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强调德育、体育、智育、美育 和劳动教育并重。一生写的教育著作有40多种,论文600多篇。主要代表作有:《和青年校长 的谈话》、《学生的精神世界》、《公民的诞生》、《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等。 三、检测预习: 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繁衍.( ) 麦穗.( ) 一抔.( ) 刹.那间( )忐.忑.( ).宿.愿(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苏霍姆林斯基并未直接谈爱情,而是用祖母讲述的童话故事,巧妙表达对爱情这个问题的解答。 请同学复述童话。 (学生复述,互相补充。教师适当点评,注意学生对关键细节的描述及关键词语的使用。眼神— —“不可思议的美和一种从未见过的力量”——人类的爱情。青年时代:爱情使他们充满青春的活 力,更加美丽,更有力量。老年时代:孤独的男人坐在山坡上,心中思念亡妻,爱情天长地久,生 前死后,永远不变。) 3、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明确: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4、五十多年间,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基础是什么? 明确:是他们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五、合作探究: 1、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真正的爱情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 2、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明确:是忠诚、心灵的追念(彼此的扶持、依靠??) 3、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表现?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明确:表明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只有人才能够爱。 4、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明确: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人类的爱情不是仅仅为了繁衍后代,还要给对方以幸福?? 因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六、拓展延伸: 收集并积累有关爱情的名言佳句。七、反馈检测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繁衍.( ) 麦穗.( ) 一抔.( ) 刹.那间( )忐.忑.( ).宿.愿( ) 2、根据拼音填汉字 bó( )然大怒 怒不可è( ) 伫立 níng( )视 迷 huò( )不解 无与lún( )比 shǔ( )光 3、填空: 信封的左上方填写 及收信人地址;信封中间居中写收信人姓名,加上 。它可以是写信人对收信人的称呼,也可以是邮递员对收信人的称呼。后者为王力先生的观点,实际上邮 递员只认为是写信人对收信人的称呼。收信人后面没有称呼是不礼貌的,属于格式上的错误。信封 右下方为 。 本文选自 《 》,作者是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 (国籍) 。出生于乌克兰 一个农民家庭。他写有教育专著和小册子 40 余本。主要的分别收入乌克兰基辅“苏维埃学校”出征社编选的《著作选集》(5 卷本)和苏联教育科学院编的《教育著作选集》(3 卷本)。其中《 》《 》(1969)《帕甫雷什中学》(1969)《和青年校长的谈话》(1973)《公民的诞生》(1974)等。 板书设计 致女

文档评论(0)

hao187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武汉豪锦宏商务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IP属地上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20100MA4F3KHG8Q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