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新文学三十年的晚清因素;一、“没有晚清,何来五四”;2. 文学场的新;3. 文学的新;1. 王国维的代表文论:
《红楼梦评论》(1904)
《论哲学家及美术家之天职》(1905)
《文学小言十七则》、《屈子文学之精神》(1907)
《人间词话》(1908);2.《红楼梦评论》对传统的突破;3.《红楼梦评论》对新文学的示范; 三、《海上花列传》与《老残游记》;2. 海上花列传;2·1《海上花列传》的艺术特色;3. 老残游记;3·1《老残游记》的艺术特色;四、四大小说期刊;1. 新小说;1·1《新小说》的概况;2. 绣像小说;2·1《绣像小说》的概况;3. 月月小说;3·1《月月小说》概况;4. 小说林;4·1《小说林》概况;台湾文学:国族文化认同与本土性;一、焦点问题;二、背景材料;2.两大创作方向
(1)乡土文学——以1964年为界
第一阶段
钟肇政、林海音
第二阶段
吴浊流《台湾文艺》
尉天聪、陈映真《文学季刊》;(2)现代主义文学
“《现代文学》作家群”
白先勇、王文兴、欧阳子、陈若曦、七等生、丛甦、叶维廉、刘绍铭、聂华苓、於梨华
文学杂志和社团
《现代诗》、蓝屋诗社、创世纪诗社
《文学杂志》、《现代文学》
;3.文学主题的变化
(1)关注岛内
第二次乡土文学论战
(2)文化、身份的认同危机
“留学生文学”;三、文本分析——乡土文学; 旧中国民间风俗画
游子的精神家园,诗性色彩
中国女性的悲剧命运
中国式成长小说:在一个转型社会中,过早地被动适应环境,导致精神早熟。;2.钟肇政《浊流三部曲》
三章
《浊流》、《江山万里》、《流云》
台湾人的心灵史
以青年知识分子陆志龙在日据时期的遭遇和心路历程为线索,再现了日据时期台湾人们的艰难生活,尤其是内心的屈辱感,表达了他们对祖国的强烈认同感。
;从“我是谁”到“精神寻根”
国族意识逐渐觉悟
个体自主独立意识逐渐苏醒
表现民俗风情
生活情趣
现实情怀;3.陈映真
(1)陈映真的文学主张
功利主义倾向
台湾知识分子社会“介入”意识的一种表现,知识界对台湾社会在经济起飞中发生若干新变化的一种反??。
“回归到现实”;(2)《将军族》
“卑微而又高贵”的两个小人物
外号“三角脸”的的退伍老兵
被迫流浪的 “小瘦丫头”
从阶级分析的角度对之进行处理
肯定了“人”的尊严
维护生命存在的尊严
深刻地控诉了不合理的社会;四、文本分析 ——现代主义文学;“虚化的乡思”
对人生活于其中的文化传统的深情缅怀——对精神家园的追寻
“融传统于现代”
以形传神:西方意识流等现代主义手法,中国传统小说的工笔技巧
典范的现代白话:融通圆熟,典雅而不乏流动,细腻中透出从容
;2.於梨华《又见棕榈 又见棕榈》
空虚感
以意识流技巧,自如地采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手法,用主观的心理结构代替客观的外部情节,细腻生动地塑造出了一个已与故土疏离的游子。
留美华人牟天磊
;3.余光中
(1)余光中的创作时期
“格律诗”(1950-1957)
“现代派”(1958-1960)
“反西化之新古典主义”(1961-1964)
“融通圆熟”(1964后)
;(2)《白玉苦瓜》
《乡愁四韵》、《乡愁》、《春天,遂想起》
如果说“乡愁”中的“乡”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人寻根之旅的终点,那么沉淀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无疑是最适合寄托情思的所在。
《白玉苦瓜》
中华民族文明已成历史,但民族精神永久流传。;4.朱天文——眷村文学代表人物
(1)早期创作
《伊甸不再》、《小毕的故事》、《安安的假期》、《风柜来的人》、《童年往事》
富有人情味的人文关怀精神
;(2)《世纪末的华丽》
寻找内心解脱
米亚的“巫女”特质
女性的直觉力不仅是一种存活方式,更是现代文明走到尽头时重建人类文明的可选择的一种有效形式空虚感。
;五、主题:国族文化认同与本土性并存;六、思考与讨论;革命文学与“左联”;第一节 概述;
左翼文学的演变轨迹
1.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一部分激进的知识分子在幻灭的情绪下,反而盲目地以更大的热情鼓吹革命。
2.20世纪30年代,热情逐渐消退后,开始运用社会科学理论剖析中国社会现实。它主要包括失路的激进文学青年愤激的呐喊与接受了现代社会革命思想包括阶级革命思想在内的左倾文人的理性呼吁两种,前者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