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单元《如歌的行板》金色乐章第一课时——柴可夫斯基思考: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音乐情绪? 忧郁、伤感如歌的行板的意思:行板指稍缓的速度而含有优雅的情绪俄罗斯的民歌即是俄罗斯劳动人民世代传唱的歌曲,它的旋律深沉、质朴,具有丰富深刻的音乐内涵。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1840.5.7—1893.11.6) 俄国作曲家,生于贵族家庭,他是一个善良、忧郁的音乐诗人,被奉为世界级音乐旋律大事,也是浪漫乐派代表之一,他动人的音乐深深地打动了全世界人民,提到俄国音乐家,往往第一个会想到他。 他一生对音乐抱有极大的热情,作品几乎设计了创作的一切领域,如《斯拉夫进行曲》、《弦乐小夜曲》,最出色的芭蕾舞音乐《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及本节课介绍的《如歌的行板》等。 作品介绍: 《如歌的行板》是柴科夫斯基1871年创作的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是这部作品中最动人的乐章。主题采用俄罗斯民歌《凡尼亚坐在沙发上》。这首民歌是1869年作者在基辅附近卡明卡他妹妹的庄园里听泥瓦匠唱的歌。记录后,立即配上和声,收入改编为钢琴二重奏的《俄罗斯民歌五十首》内。两年后,他写《第一弦乐四重奏》时,就很自然地运用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曲调。 作品由来: 柴科夫斯基经常去妹妹的住所度假,有一次他听到泥瓦匠瓦夏在他屋外干活儿,哼着悦耳的小调。柴科夫斯基打开窗户喊住他,亲切地对他说:“你唱得太好了,你能不能再唱一遍,让我把它记下来好吗?”瓦夏高兴地唱了起来,他很快地记录了下来。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的《如歌的行板》的旋律就是由此而来。这个旋律优美抒情,只要听过它的人没有一个不为之感动。音乐风格特点 旋律优美,通俗易懂,其中又不乏深刻性,他的音乐是社会的真实写照。 沙皇统治下的无奈,哀伤,忧郁,消极的音乐情绪。 前期—表现对光明欢乐的追求和信心。 后期—表现深刻的悲剧性。 柴科夫斯基作品 柴科夫斯基创作体裁十分广泛,包括:交响曲、芭蕾舞剧、歌剧、交响序曲、协奏曲、声乐浪漫曲、音乐会序曲、 管弦组曲、室内乐等等。 交响曲器乐作品《g小调第一交响曲-冬日浮想》 《c小调第二交响曲-乌克兰》《f小调第四交响曲》《曼弗雷德交响曲》 《e小调第五交响曲》《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降E大调第七交响曲》其他交响乐作品《命运交响诗》《暴风雨交响幻想曲》 《斯拉夫进行曲》 《诙谐圆舞曲》 《弦乐小夜曲》《意大利随想曲》 《音乐会幻想曲》 《忧伤小夜曲》《洛克克变奏曲》管弦乐组曲《D大调第一管弦乐组曲》《C大调第二管弦乐组曲》 《G大调第三管弦乐组曲》 交响序曲《暴风雨交响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 协奏曲《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G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降E大调第三钢琴协奏曲》室内乐《D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一号》(《如歌的行板》)《F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二号》《a小调钢琴三重奏—为纪念一位伟大艺术家而作》《降e小调弦乐四重奏第三号》《佛罗伦萨的回忆弦乐六重奏》分析乐曲《如歌的行板》采用复三部曲式写成;演奏时,4件乐器通常都加上弱音器,使音色带有朦胧、暗淡的色彩。情绪: 哀伤,忧郁,无奈。复三部曲式ABA’a b aa ba’ b’乐曲的第一部分由三个乐段构成,第一乐段的旋律用变奏的手法重复了一 遍,就是第一主题,也就是《凡尼亚坐在沙发上》的民歌曲调,由四二拍与四三拍混合作成,但是过渡却很自然、流畅。音乐情绪,舒缓,哀伤的。这个主题的反复加强了沉重压抑的感觉,这段委婉的旋律,给人以忧郁、沉思的印象,情绪显得十分压抑。 第二乐段的旋律是第一乐段的变奏: 旋律逐渐上扬,像是在质疑。第三乐段,再重复第一乐段的内容。 乐曲的第二部分由两段旋律构成,是对第一乐段的继续和变形。 其一:带有忧郁的情调,好像在祈求着什么 。在乐章的中间部份,大提琴以固定音型拨奏成为背景,烘托出阴郁气氛,第一小提琴则奏出了虔诚祈祷和倾诉的主题,音乐表现出热望与哀告。 其二:力度加强,层层递进;后半段转成小调,音乐情绪显得更加不安和悲伤, 中提琴对第一小提琴的模仿、交替增强了感染力,并带来祈求,疑问的音调。 乐曲的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变化再现。音乐情绪激愤,就好像有说不完的痛苦,又好像在千方百计地寻找解脱痛苦的方法。最终,在长长的尾声中,祈求的旋律再次出现,好像人们把希望寄托在了宗教上,以两个平静的和弦结束。 从这首乐曲里,我已经接触到忍受苦难的人民的灵魂深处。 ——列夫·托尔斯泰作业: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了解乐曲的创作背景。2、听熟乐曲《如歌的行板》,背记乐曲主旋律。下 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