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广林高教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三版)教学课件第七章 中国传统科技.pptx

田广林高教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三版)教学课件第七章 中国传统科技.pptx

  1.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三版)第七章 中国传统科技教学目标本章教学课时设定为2课时,课堂讲授过程辅之以课上互动。旨在使学生了解到中华民族曾经有着辉煌的传统科技成就。古代中国在天文、地理、算术、医药等科学领域以及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等项发明创造上,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都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由于种种原因,近代科技革命却未能在中国发生。当西方世界的近现代科学技术获得迅猛发展之际,中国传统科技却行步迟缓。在此认识基础上,启发学生关于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科技发展迟滞的原因和教训等方面的思考。重点难点1.中国传统科学的主要成就。2.中国传统技术的主要成就。3.近代中国科技发展迟缓的主要原因。课上互动请谈谈对近代中国科技发展迟缓主要原因的看法。教学内容第一节 主要的科学成就第二节 主要的技术成就第三节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与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第一节 主要的科学成就一、天文学二、地理学三、算术学四、医药学第一节 主要的科学成就中国有着悠久的农业传统,由于古老的农业对日月递昭、四时交替的自然节律有着天然的关联性,因此,历代官方皆十分重视对天文的研究,从而促进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早熟和辉煌。屡有革新的历法编订、长期系统的天象观测、精准实用的仪器创制等,无不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一、天文学(一)历法编订中国古代天文学以“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为目的去观测物候、天象,制定历法,排定节气。中国古代现存最早的历法是《夏小正》,相传为夏代的星象物候历,故也称为“夏历”。春秋战国时期,“四分历”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历法已经进入了相当成熟的时期。此间出现的重要天文学著作是举世闻名的《甘石星经》。清初《通志堂经解》版《夏小正》书影一、天文学秦汉时期,天文学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西汉落下闳等创制的《太初历》,规定以孟春正月为岁首,从此有了现在的春节;还将我国独创的“二十四节气”第一次编入历法,对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太初历》自正式颁行至东汉章帝元和二年(85),一共实施了189年,这是中国有完整资料的第一部传世历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对后世影响长达两千年之久。汉代木质棺椁刻纹上所见星象图一、天文学唐朝时期,僧一行编制的《大衍历》,测出了四季日行规律,历法系统周密整齐,为后世所效法。南宋杨忠辅制定的《统天历》,采取回归年长为365.2425日,这是当时世界上最精密的数值,与现今国际通用的公历值相同。元代的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是中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明代的《大统历》,基本沿袭其制,行用长达364年,成为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历法。河北宣化辽墓壁画所见中西合璧彩绘天文图一、天文学“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根据自然季节循环的节律,以物候、气象、天文等自然现象为标识划分农耕周期、安排农事劳作的时间制度。《尚书·尧典》记载的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就是四季的概念。西汉初年,《淮南子·天文训》中首次出现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其名称与顺序已与当今使用的完全一致。“干支纪年法”,是中国科技的又一独创文化。中国数千年文明史的所有年代和日月皆可用“干支纪年法”准确地记录或推算出来。“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取意于树木的幹(干)枝(支)分布有序。“十二生肖”纪年法将12种动物与12地支相配,同人的生年联系在一起,形成“十二生肖”,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一、天文学(二)仪器创制天文观测是古代天文历法发展的基础。圭表是中国古代最原始、最简单的测量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部分组成。陶寺遗址中期城址王级墓葬出土的距今4000多年的漆杆、玉景符、玉垂悬,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用于测量日影长度的组合工具。较早的文献记载见于《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河南登封告城的周公测景台一、天文学浑仪是中国古代天文学者观测天体位置的重要仪器。东汉时,贾逵在浑仪上附加黄道环,改称“黄道铜仪”,用以测定二十八宿的黄道经度等。同时期的张衡又增加地平环和子午环,并成功利用水力使环圈运转,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浑仪。此后,浑仪历经唐代李淳风、宋代沈括等改进发展,结构日趋完善。到元代,郭守敬把原有的浑仪分为两个独立的仪器,即“简仪”和“立运仪”,从而使除了北极天附近外,全部天区一望无余。中国古代“浑仪”采用的是赤道坐标系统,比西方采用的黄道坐标系统要先进得多,今天已为各国天文台广泛采用。一、天文学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上是中国人自己建立的第一个现代天文学研究机构,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中国现存最早的浑天仪制造于明朝,陈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南京紫金山天文台陈列的浑天仪一、天文学(三)天象观测战国初期,人们就已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llen7349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知识共享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