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饰文化(第2版)》第十三章 与人相称 与貌相宜──李渔时代的服饰理论.pptVIP

《中国服饰文化(第2版)》第十三章 与人相称 与貌相宜──李渔时代的服饰理论.ppt

  1.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本章内容 衣以章身 生命体验的质料视角 内蕴拓展的服色 斟酌款式 成则画意,败则草标——饰物的别致讲求 余论 一、衣以章身 古今所有思考服饰者,都会面临衣与人的关系问题。虽谈着装,但都或多或少地回避了人体形态。 左:穿衣衫长裙的农妇(清初刻《康熙织耕图》) 二、生命体验的质料视角 首先,他提出并阐述了“与貌相宜”的服装质料原则 。 右图:日本人所绘李渔像 三、内蕴拓展的服色 在中国服饰文化格局中,服装色彩自有其丰富的蕴含。 它的褒贬与流行,在历史性的演进中,更多的成为政治伦理话语的象征符号。 但在李渔“衣以章身”的文化目光扫视下,服色在这里有了全新的理解与表达。 其四,推崇青色。青色在古代所指色彩不一。李渔 此时所指即黑色。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四、斟酌款式 李渔不只形上重道地抽象玄思,而且也形下重器地推荐款式,无论服与饰都具体到位,重在如何扮饰得体,无论贫家富家,在各自可能的条件下达到着装舒适与美观,达到提升主体形象的视觉效果。 五 、成则画意,败则草标 ——饰物的别致讲究 其一,在饰物层面,李渔将“衣以章身”的原则具体化为“以人饰珠翠宝玉”还是“以珠翠宝玉饰人也”的取舍问题。卫泳也是这样。 六、余论 李渔等人生活于明末清初,他所面对的是中华民族发展了已有万余年的服饰文化传统和成果。李渔卫泳等人的服装观念带有思想解放的意味,也是在前人的铺垫和时代的思想土壤中发展起来的。 其三,盛饰在特殊情况下虽不得不为之,但毕竟是桎梏与苦行。 ? 戴假髻的妇女(江苏南京中央门外幕府山出土陶俑) ? 魏晋流行的“蔽髻”,是一种假髻,其髻上镶有金饰,各有严格制度,非命妇不得使用。普通妇女除将本身头发挽成各种样式外,也有戴假髻的。而李渔以为饰鬓论髻之物应崇尚自然 。 在李渔等的服饰话语中,虽没有明确提及身段各部位的比例问题,虽没有将人身细划或冷静从容如古希腊哲人那样直面人体作抽象玄思,但毕竟提出了人身这一概念,这是中国服饰文化史上一大飞跃式的表达。 李渔的服饰观是系统的服饰境界的反思。他的服饰观可以细划为彼此呼应且层级显然的命题,深刻独到却又不是高台讲章,而是亲切如促膝谈心,将个案普遍化,将原则生活化,由特殊引向一般的模式化。 江苏省如皋市如皋大剧院广场 李渔雕像 * * 第十三章 与人相称 与貌相宜 ──李渔时代的服饰理论 李渔纪念地:浙江金华芥子园 明清之际,中国的服饰文化观渐进成熟。李渔、卫泳等人就是其中代表性的理论家。他们却非如先秦之际诸子那样居高临下,以治国平天下的昂昂气势导引天下,而是对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境界充满热情与兴趣,对世俗的生命个体着装进行全方位关注,从而有着专注而深刻沉稳的春雨润物细无声的姿态。服饰话语的诉说并非广场大臂挥舞的呐喊号召,亦非朝堂高谈阔论的高台讲章,而是促膝相对的渗透灵魂般的细语叮咛,使得每个人都能浅入而深出,进入服饰实践环节之中。 《周易》着眼于社会秩序。 孔孟侧重于伦理群体和谐。 老庄视人为自然而超脱之人。 墨韩视衣为简单的生理包装等等。 但弥漫在生活层面的历代讲求人体形态的美,却很难在神话、哲学等高级文化形态中表达,因而一直有不登大雅之堂的羞怯。 而李渔则不回避,他思辨的触须直击“人身”,提出“衣以章身”的观点,直面人的形体、容貌和仪态之美,较为系统地论及装饰的具体性等等,故显得后来居上,青出于蓝,带有一定整合意味。 左:对襟外衣、长裙加云肩的上层妇人(采自《燕寝怡情图》) 首先,衣以章身意味着人身上升到了服饰境界的主体位置,且得到了形上层面的推崇与表达。 康熙原刊本:李渔《闲情偶记》 其次,衣以章身,意味着衣妆扮饰是人人必不可少的生活行为,是世代修练的美饰功课。 右图:李渔书法立轴 再次,衣以章身,则意味着扮饰的适度性,即恰到好处。 右图:明代披云肩、穿比甲妇女(采自《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第四,衣以章身,还在于衣人和谐相处,自在自然。 右图:明代披云肩、穿比甲妇女(采自《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其次,李渔指出布料之精粗旨在衬托肤色之美。 再次,李渔认为,饰鬓论髻之物应崇尚自然。 李渔像(采自《都是性灵食色》,重庆出版社2006年) 不难看出,他们理论的立足点完全位移到具体的个人。在这里,突出的是讲求实用与理性,是着意于人自身的美观,着意于人生理的感受与生活的方便。如此说来,看似轻巧,实则是将服饰实用化、世俗化、理性化的时代之声。这是着装层面的人本性意识的自觉。 右:清初裹巾子或戴眉勒、衣衫、长裙农妇(采自清初刻《康熙织耕图》) 其一,他提出了

文档评论(0)

pehal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2010601460000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