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道阻且长 行则将至
中国大陆和在港上市企业迈向“净零排放”的机遇和
挑战
2022 年12月
支持机构:
1
目 录
摘要 1
一、调研目的与方法 3
1.1 项目背景与调研目的3
1.2 本研究项目与CDP的其他项目或倡议广泛联动4
1.3 可行性分析4
1.4 问卷样本筛选和访谈目标确定5
1.5 局限性分析5
二、调研结果和关键发现 6
2.1问卷设计与访谈安排6
2.2调研结果分析和关键发现6
2.3企业实现净零排放的关键挑战14
三、企业所需的支持及相关建议 18
致 谢 21
附录一:调查问卷 22
附录二:深度访谈提纲 27
3
摘要
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最紧迫最重大的挑战之一。为将全球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以内,各国
纷纷出台了“净零排放”的目标。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制造业大国,占到全球碳排放总
量的约30%1。2020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中国致力于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在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同年11月,香港特别行政区宣布将致力于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自此,
2 的路径。
中国企业尤其是在香港的上市公司,纷纷根据自身情况积极探索实现“碳中和”或“净零排放”
来自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上市公司的解决思路和实践尝试会给中国乃至全球企
业带来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对全球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
本调研项目以中国大陆和在港上市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了解他们在碳减排目标设定和减排
实践方面的现状,识别企业设定“净零目标”以及制定减排方案的挑战和亟需的帮助,以期后续整合
气候行动生态系统的相关资源,为企业迈向“净零”提供切实帮助。在港上市的中国公司虽相对占中
国企业整体比例不大,但很多为各行各业的领头企业,他们迈向“净零排放”的行动必将带动整个行
业乃至整个经济体的转型。
本调研结合问卷调查与重点企业深度访谈,得出了八大关键发现和分行业的见解。如:问卷调查
显示,三分之二的企业已设定可量化的减排目标,但企业借助可持续金融产品(如绿色债券及贷款)
的比例低;深度访谈显示,受访企业大多已制定范围一和范围二的减排计划,范围三的数据统计刚刚
起步。
企业设立和落实“净零目标”的挑战来自技术、经济成本、治理、认知、政策清晰度等多方面,
其中七成左右企业认为“范围三数据收集困难”,位居榜首。其次包括难以获取低碳能源、不清楚承
诺“净零排放”对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战略和财务状况会产生的具体影响、低碳转型技术的经济成本高、
1 综合了多个数据来源,本文采用“约30%”这个数据。主要来源包括:《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2年版第12页,中科院丁仲礼院士《深
入理解碳中和的基本逻辑和技术需求》。
2 根据科学基础减碳目标倡议组织(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SBTi)的定义,企业设定与全球气候目标一致的“净零目标”意味着,
企业先要将价值链的排放减少到与全球升温1.5℃路径一致的水平,再永久性地移除与企业残余排放相应的二氧化碳当量来中和其影响。
净零排放标准要求覆盖所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组织(UNFCCC)或《京都议定书》规定的所有类型的温室气体,企业实际上需要
在约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减半,并在2050年之前将排放减少至少90%。尽管“碳中和”经常与净零排放交替使用,但两者含义不同。
企业可用碳抵消来平衡二氧化碳排放以达到“碳中和”,并不一定需要减少与实现全球或行业层面的“净零”相应的排放量。这可能掩
盖了气候科学所要求的将全球暖化控制在1.5℃更深层次的减排需求。此外,“碳中和”不要求覆盖除二氧化碳之外的温室气体。
1
减排政策不够明晰,鼓励和引领措施不够等等。企业期待有明确的政策和规则,清晰的指引,以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Brand Finance:2023年电信品牌150强(EN).pdf
- CAPSE:2022年度航空公司服务测评报告.pdf
- CBNData&联合肠炎宁&阿里健康:2023科学化肠道养护指南.pdf
- CBNData:中国新消费品牌2023年1-2月观察报告.pdf
- Community Research:2022年智能音箱报告(EN).pdf
- Convertlab荟聚:2023 B2B营销带动式增长MLG白皮书2.0.pdf
- CSET:中国先进的人工智能研究(EN).pdf
- Daxue Consulting:中国时尚之中国奢侈品牌的兴起(中英).pdf
- DEC:近63%的美国人驾车时都使用 OTA 收音机(EN).pdf
- Gartner:后数字化时代:从金融潮到产能潮白皮书(2023).pdf
文档评论(0)